正常使用了的原因。
如果經過上述兩種方法的排查之後,問題依然存在,那麼恭喜你,你中彩了。
既然排除了軟體部分的故障之後,我們就需要從硬體方面來判別,但是這一般對於使用者來說簡直就是無力吐槽了,硬體的返廠維修過程簡直就象是兩萬八千里長征一樣時間漫長。
試想一下那些個喜歡每天上網的人卻長時間上不了網的ri子吧,這簡直比熱戀中的另一半提分手還難受啊。
而且就算是超出保期拿到電腦維修店裡所要的時間也短不了,而且還得自己掏腰包,遇到良心店家還要好點,遇到黑店你就自認倒黴吧,就算在那個資訊十分發達的年代,也沒有多少人會在網上查到該型號硬體的價格,而且就算是查到了,人家也有十萬個理由來忽悠你,就是認定你不懂電腦了怎麼滴吧……
計算機軟體的問題可以排除,因為其他檔案以及程式設計程式可以正常執行。
之後,計算機硬體的問題也排除了,因為當姚冬拿了一張新的軟盤實驗編寫的時候也是可以正常輸入的。
問題現在就變得非常明顯了,就是出在了那張軟盤的身上,這年頭軟盤使用最多的是5。25寸的軟盤,雖然索尼公司今年已經率先推出體積更小、容量更大的3。5英寸軟碟機和軟盤,不過現在並沒有被一些主要pc廠家所接受,市面上流行的依舊是5。25英寸的軟盤,老美壓根就不買小ri本的帳。
直到1987年4月,ibm推出基於386的ibmpersonalsystem/2(ps/2)個人電腦系列,正式配置了3。5英寸的軟碟機之後,這才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大家都被這種體積更為小巧、容量卻是5。25英寸軟盤的幾倍的新軟盤所吸引,從那時起,在ibm、康柏為代表的廠商極力推崇下,這種3。5英寸的軟盤開始大行其道,3。5寸軟盤以其便宜的價格、相對巨大的儲存量(1。44m,百萬級位元組儲存量)很快全面佔領市場,而3。5英寸軟盤驅動器也開始正式取代5英寸的軟碟機成為pc的標準配置,走向了它一生中最輝煌的時期。
這一絕對的壟斷地位持續了十幾年,一直到2002年。
這個時候的軟盤可不象後世我們使用的u盤,無法正常使用了還可以利用計算機自帶的磁碟檢測修復工具進行檢測修復,實在不行狠狠心格式化就又能用了,只有極少的因為本身質量不達標的次品使用兩次就不行了,相信有些貪圖便宜在地攤上買過8g只要15、20塊錢的u盤的小學生吃過這樣的虧,往往當時能用,買回去用了幾次就壞了,這些其實都是次品貨。
而這年頭的軟盤呢,壞了就是壞了,那是無法再重新格式化的,要麼你冒著巨大的軟盤隨時可能罷工的風險繼續使用磁軌還沒用損壞的扇區,要麼你就得更換新的軟盤來工作。
總之,這年頭的軟盤有著各種各樣的毛病和弊端,體積大、質量差容易壞、使用前必須格式化、容量小,這些也許這對於其他人是無比頭痛的問題,但是這對於姚冬來講,這無疑是給了他以小博大快、速致富的靈感。
軟盤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後世硬碟和u盤的前身,它目前代替了硬碟在電腦中的位置,除了處理器中預存的計算機指令,人們使用的檔案以及程式無疑都是儲存在軟盤上的。
軟盤本身的製造技術原理也是非常的簡單,從原理上來說,一張軟盤分成若干個磁軌,每個磁軌又分為若干個扇區,每個扇區儲存512個位元組。
磁軌是一組同心圓,一個磁軌大約有零點幾個毫米的寬度,資料就儲存在這些磁軌上,就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