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們也對那些yīn暗政治沒有興趣,反而對野史流傳下來的“馬貽漁sè負友”這個解釋十分感興趣可能人們就是這般“八卦”,總對這樣恩怨糾葛到有些狗血的故事興致十足,百看不厭
上世紀七十年代,香港邵氏電影的老牌導演張徹以這個歷史事件為原型,拍攝同名電影《刺馬》,由姜大衛、陳觀泰、狄龍與井莉主演整個故事圍繞三個男人為一個女人反目成仇,血腥剛烈,被譽為是經典之作
而在姜成記憶中的2007年末,香港大導演陳可辛又一次將這個傳奇故事改編成電影並搬上了大銀幕,且冠以“投名狀”這個名字只因除卻歷史背景,影片最重要的,還是劇中對恩怨糾葛兄弟情的深刻描述三位主人翁的結拜,便是全片的最重要關鍵,他們比照梁山泊好漢立誓同生共死的jīng神,以鮮血立下投名狀——“生不能同生,死願同死”投名狀就今天而言,就是提出申請的形式,該形式典出《水滸傳》林沖投奔梁山的情節,後來很多小說也引用這一說法因此,左右劇中角sè悲劇關鍵的“投名狀”可說是最佳的片名選擇
在姜成看來,就導演能力而言,張藝謀可是要比陳可辛強很多,尤其是他對大場面畫面的駕馭,國內導演難出其右作為一個會講故事的導演,張藝謀的能力無疑是頂尖的但他欠缺對電影劇情的合理編排,也就是說他很難自己編故事看其所拍的電影就知道了,改編的、由他人編劇的電影,一般都是讚譽頗高代表作《活著》而由他自己編劇的作品,如《英雄》、《十面埋伏》乃至未來那部《滿城盡帶黃金甲》,基本就是除了畫面外一無是處的東西
所以姜成認為,張藝謀所欠缺的也就是一個好劇本而現在,他給他帶來了《投名狀》,希望他能越原版的陳可辛,打造出一部勝往昔的《投名狀》
而在看過姜成提供的劇本,張藝謀三人也不禁被這個故事所散發出來的魅力所傾倒
姜成卻是在劇本中也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在他的劇本中,加重了對人物的塑造,加多了對人物思想轉變的描寫,突出併合理了矛盾與衝突男主人公龐青雲因為自己的**,一步步墜入了罪惡的深淵,但偏偏他還保留了一部分人xìng,對於殺害拜把兄弟趙二虎以及二嫂蓮生因此被三弟姜午陽所殺也是內疚不已、痛苦萬分,最後被姜午陽所殺對其也是一種解脫
而在他的劇本里,從頭到尾推動著劇情的姜午陽則是一個旁觀者,他親眼見證了龐青雲的一步步轉變,最終因二哥趙二虎的死而崩潰,先後殺了二嫂蓮生與龐青雲,最後怒吼了一句“刺龐者,姜午陽是也”,隨即舉刀自殺,全了最初那個“納投名狀,結兄弟誼,死生相托,吉凶相救,福禍相依,患難相依外人亂我兄弟者,視投名狀,必殺之兄弟亂我兄弟者,視投名狀,必殺之”的誓言
而出於對歷史尊重,姜成隱晦的在劇本里寫出了龐青雲真正的死因——因政治傾軋而死原版陳可辛其實也是這樣處理的,在姜午陽刺殺龐青雲的時候,卻有一把黑槍給了龐青雲一槍……而在三公的話語中,可以猜到那是慈禧太后派出的黑手,就是要龐青雲的命,姜午陽實是恰逢其會
而在姜成的劇本中,他則用了幾個隱晦的提示,將幕後黑手指向了由曾國潘領導的湘系軍閥,隱隱在故事中又加入了當時清廷中幾個派系的政治鬥爭不過他的提示很隱秘,估計不細究的人是想不明白的
不過張藝謀、陳凱歌與馮小剛自不是一般人,三人卻是一眼就看出劇本中隱含的深意,不禁又高看了姜成一眼
“年紀這麼輕,卻將人xìng與政治的yīn暗理解的這般透徹,果然不愧‘天才’之名”三人皆是這般想著,而張藝謀卻是拿著劇本看了又看,似乎很是動心
“藝謀,你這次可是得了個大便宜啊”陳凱歌羨慕的看了一眼張藝謀道,“劇本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