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就在此。
但是蘇寧對於諸葛亮的話做了引申解釋,蘇寧對李承乾說,我們的外部環境不夠安穩,但是內部,神州本土已經相當安穩和平,經濟發展很快,百姓生活越來越好,似乎已經到了使用重典的時候,但是千萬那不要忘了,百姓是我們的根本,我們最擔心的是百姓造反,而如果沒有外部因素,很難想象百姓會主動造反,自古以來人們都說官逼民反,官不逼,人民生活有著落,為何要造反?
真正需要用重典的不是百姓,而是官員,我們制定的民法可以寬容,可以溫和,多多采取黃老之術,與民休息,儘量不要去打擾普通百姓,而真正需要控制和對付的,就是各地官員和各地豪強,漢初因為使用黃老之術,在幾十年裡面為漢朝積累了強大的國力,為反擊匈奴奠定了經濟基礎,但是隨之而來的是豪強橫行,官府與之勾結,使得百姓不知有朝廷,不知有皇帝。
所以,我們需要對官員和豪強使用重典,以法家之術對之,對於平民百姓則使用溫和的黃老之術,與民休息,儘量不要去打擾他們,交夠了賦稅,沒有犯罪,那就可以了,讓他們繁衍生息,多多生孩子,積累人力物力,藏富於民,等到真正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感念於朝廷恩德,自然會效命,至於原本就擁有大量財富和勢力的豪強,則要抑制,不能使之魚肉鄉里,對於掌握大權的官府,則要監察,不能使之橫行鄉里,魚肉百姓,更要防備他們和豪強聯合,隻手遮天。
想要做到這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我們對付商人很簡單,不允許商人以及其子孫後代做官,一人經商,全家及三族之內親屬不得入仕,主要以學習法家之術的官員充當當地官員,充當市舶司的官員,嚴防商人**,但是對付地方豪強和官府**,卻是很嚴重的問題,需要小心謹慎,一著不慎,官逼民反,我們是鎮壓,還是不鎮壓?
法家之術和黃老之術交替使用,雖然說起來好聽,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又該如何呢?其中有太多太多不確定的因素,朝廷官員終究難以把握,所以,應當把這份權力下放給當地人,組織民眾推選德高望重之輩擔任鄉間三老,並不一定要年齡大,有德才,有名望,足夠公正,就可以做三老,為民間代表,與當地官府一起治理地方。
本地人總會照顧本地人,和外來的官府官員不一樣,如果官府做出了不利於當地發展的決策,三老可以駁斥,就像是門下省駁斥皇帝旨意一樣,三老可以駁斥官府政令。乃至於彈劾縣府官員,甚至是州府官員,直接告御狀,三老可以代表民眾直接上報皇帝,懲治當地官員等等。
這是最原始最古老的民主監督政策了,也是目前蘇寧可以做到的最高程度。蘇寧不知道自己這樣做是否可行,也不知道這樣的政令推動到地方上會不會得到徹底的貫徹與執行,也不知道執行的過程中會發生什麼問題,所以這一次蘇寧離開長安城,順便還帶上了李承乾“代替天子巡視天下”的指令,不告訴官員具體行蹤,以此震懾官員。
承和朝的主要法令修改都是針對官員,尤其是地方官員,難保地方官員對於朝廷政令多有抗拒和陽奉陰違之做態。蘇寧自己也有些擔憂,雖然已經不能在朝廷裡面做出什麼決策,可是自己還是可以發揮餘熱的,杜如晦選擇去當一個教書先生,去發揮餘熱,李靖選擇寫兵書,給軍事大學做教材,以此發揮餘熱。蘇寧也就選擇遊歷天下,巡視天下。震懾天下,以此發揮餘熱。
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