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什麼都懂;而“寡”可以說是專家,他專門研究一點,而這一點並不是學問淵博的人所能夠知道的。淵博的人知其大概,不能深入;專家則對某一點有深入研究。所以淵博的人,一定要向專家請教。“有若無”,他學問非常淵博,而在待人處世上表現得很平常,好像什麼都不懂似的。“實若虛”,內涵深厚,表面上看起來卻很空洞,普普通通。“犯而不校”,不如他的人對不起他——下面的人對上面的人不敬為“犯”——從來不計較、不記恨。無論哪一種解釋,對我們都有教益,都有用處……就會不自負,而虛心向學,人人可做老師。
適時適地地滿足對方的慾望
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
人有慾望,也有善良的本心,引導自己的慾望不使之膨脹,滿足別人基本的慾望,而不損害,人做這一步,差不多能得中庸處世之道了。可是人們常常害怕失去小利,與人合作幾塊錢的利都不願讓,一失小利都慌亂不安,而對對方的付出卻漠然不知,結果因此失去了更多的東西。
這是人性的弱點!不能中庸處世的人,其缺點暴露無遺。對此,有人發現了一種處世之術,即掌握了對方愛小利的弱點並進行利用,處理問題或求人辦事施之以小利就可以被對方認可與接受。
有種人無時不在為名而生存,無時不在為利而生存。世間有為名甚於為利的人,有為利甚於為名的人,有既為名又為利的人。有名義上是為名,實際為利的人,有名義上是為利,實際上是為名的人。公關者明白這一點,於是精到細緻地觀察,使利用對方的技巧恰到好處,不留痕跡。
自從漢二年(公元前200年)五月開始,楚、漢在滎陽一帶展開拉鋸戰,誰也沒有佔到多大優勢。於是雙方約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其西歸漢,其東歸楚。
漢四年九月,項羽解圍東撤,劉邦也要引兵西歸。張良充分認識到此時的項羽因剛愎自用,到了眾叛親離、關係緊張的地步。於是,張良、陳平二人都來勸劉邦,希望他趁機滅楚,免得養虎遺患。劉邦採納建議,親自統率大軍追擊項羽,另外派人約韓信、彭越合圍楚軍。
漢五年十月,漢軍追到一個叫固陵的地方,卻不見韓信、彭越二人前來馳援。項羽回擊漢軍,結果劉邦又敗了。劉邦躲在山洞中,不勝焦躁,詢問張良道:“諸侯不來踐約,那將怎麼辦?”張良是一位工於心計的謀略家,他時刻關注著幾個影響時局的重要角色的一舉一動,探索著他們心靈深處的隱秘,並籌劃著應對之策。
當時,雖然韓信名義上是淮陰侯,彭越是建成侯,實際上卻只是空頭銜,沒有一點實權。因此,張良回答劉邦道:“楚兵即將敗亡,韓信、彭越雖然受封為王,卻未有確定疆界,二人不來赴援,原因就在於此。你若能與之共分天下,當可立招二將。若不能,成敗之事尚無法預料。我請你將陳地至東海的土地劃給韓信,睢陽以北到谷城的土地劃歸彭越,讓他們各自為戰,楚軍將會很容易被攻破。”劉邦一心要解燃眉之急,聽從了張良的勸諫,不久,韓信、彭越果然率兵來援。十二月,各路兵馬會集垓下。韓信設下十面埋伏,與楚決戰。項羽兵敗,逃到烏江自刎。長達四年之久的楚漢戰爭,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終。
在處理韓信、彭越索要實惠這件事情上,張良做得十分周到,也充分利用了人性的弱點——好名、好利。劃歸一些封地給他們,就滿足了他們的心願,使他們各自為戰,盡力而戰。
人沒有不自私的,與其讓他為你辦事,不如讓他為自己辦事。後者比前者的成功率要高得多。
周文王在渭水的北岸見到了正在直鉤釣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