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卻冒雨飛往渭南災區。手擎一把雨傘,站在泥濘的堤壩上;溫總理向南眺望 一望無際的淹沒區;一臉凝重。他對陝西省委書記李建國、省長賈治邦說:“希望你們抓緊時間排水; 你們早一天把水排完;群眾就能早一天播種;大家的精神狀態就能早一天好起來。”
在研究搶險救災的會議上,溫家寶總理嚴肅地說:“今天是國慶節;我們各級領導幹部;該用什麼方式過國慶節?心裡想著群眾的疾苦恐怕是過國慶節最好的方式。 舊社會為官還懂得‘心中為念農桑苦;耳裡如聞凍飢聲’;這是白居易的兩句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這是鄭板橋的兩句詩。他們都是封建時代 的人物;但他們還懂得老百姓的疾苦。我們是共產黨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實際上就是要求我們時刻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裡。”
在搶險現場,溫總理對黨政幹部和受災群眾提出要做好三件事:“第一件事,把水趕緊排出去,排出去才能蓋房,才能種地;第二件事呢,天冷了,得蓋一間冬天能 夠防寒的房子;第三件事,水排了以後,今年能把冬小麥種上,明年就有吃的了,夏糧就接上了。”
握著70多歲的康天恩老人的手,溫總理含著淚水深情地說:“中央不會忘記你們,會幫助你們渡過難關的……”
幫助災民渡難關的錢很快下撥——2003年年底,華陰市和渭南市政府提出了將受災戶搬遷到渭河設防標準在20年一遇洪水的高地異地安置的想法,請求國家 給予支助。隨後,陝西省計委以“陝計農經'2003'964號”檔案,向國家發改委呈報了《關於上報陝西省2003年洪水災後重建首期應急工程修改建議計 劃的報告》。國家發改委接到陝西省計委的《報告》後,於2004年3月以“急,發改農經'2004'224號”檔案,批准對華陰市受災最嚴重的3474戶 災民整體搬遷,異地安置的意見,向3474戶災民按每戶1。7萬元(其中1。5萬元用於補助災民建房,0。2萬元用於公共設施建設),下撥了5906萬元 的緊急災後重建款,要求按“異地搬遷、群眾自願、建新拆舊、資金限量、達到防洪高程”的遷建安置原則實施,並規定這項工程的建設工期為2003年至 2004年。
“救災如救火”。國家發改委在批覆5906萬元災後重建款的“'2004'224號”檔案的文號前面加了一個黑體的“急”字。可是,這筆款下撥兩年半 後,華陰、渭南及陝西的官員們還在為重建選址、專款性質、專款去向等問題同災民同媒體爭來爭去,並指責媒體將5906萬元遷建專項資金與救災款混為一談, 報道中說建房款層層縮水的提法不確切。
渭南市政府的幹部介紹說:洪災後,在省政府的支援下,渭南、華陰兩級市委、市政府為了發動群眾生產自救,及時採取破堤洩洪、抽排積水等綜合措施,較快地 排除了淹沒區的積澇,有效降低了房舍的損毀,加之其他救災措施的實施,災民的生產生活秩序得到較快恢復,群眾對異地遷建安置的想法也隨之發生變化。除少數 倒塌房屋和嚴重危房戶之外,大部分房屋整修後可以居住的受災戶,覺得異地搬遷僅靠國家補助難以建起新房,而且搬遷地與所耕種土地相距較遠,生產生活不便, 不想搬遷。經渭南市和華陰市政府對2559戶調查,願意異地搬遷的僅佔27%,與受災之初全部要求搬遷的意見出現很大差異。為此,華陰市政府將群眾意願發 生變化的情況向省政府及有關部門作了報告。
2004 年8月,省政府召開會議,決定本著群眾自願的原則,分期分批實施搬遷安置。省發改委隨後批准了首批699戶倒房、嚴重危房戶的實施遷建安置方案,村臺墊高 按平均2米控制,房屋按避水樓要求,二層樓地板高程按渭河20年一遇洪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