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女婿的關係,與農工交朋友,避免與其發生衝突,爭取成為同盟,和平共處。
對失地移民的同情和著親情血緣關係的滲入,移民和農工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鄉政府的幹部們終於發現:“農場職工和移民穿一條褲子,”
庫區的關係還不只是親情的融合,在對土地長期爭奪的那些打鬥中,也形成了不少“不打不相識”的“冤家朋友”。移民侯正亮和農工顧石強在一次搶收搶割的械鬥中狹路相逢,當同夥揮起的木棒眼看就要砸向顧石強的腦袋時,侯正亮撲上前推開了揮拳相向的“敵人”顧石強,自己的後背卻重重地捱了一棒。顧石強記住了侯正亮的救命之恩。那次械鬥後,兩個不同陣營的年輕人成了朋友。
兩個人的私人關係慢慢在移民和農工中擴散——雙方的年輕人經常聚在一起一邊就著花生喝酒,一邊聊天溝通。移民告訴農工:你們這些城裡人放著城市舒坦的日子不過,跑到農村種甚地?你們哪是種地的料?難道你們還沒有吃夠種地的苦?即使你們願意在這裡種地,難道你們還想你們的子孫也都臉朝黃土背天?世世代代都當“地球修理工”?
這樣的問題勾起了農工們的心事。這批六十年代的熱血青年已在二十多年“戰天鬥地”的風吹雨打中熬盡了昔日的狂熱和天真,開始魂牽夢繞那座生養他們的古都。
然而,農工的身份已堵死了他們的回城之路。在與移民的溝通中,農工們看到了一絲希望:移民只要求收回土地,如果農場把土地歸還給移民,那麼,農工就無地可種;無地可種的結局自然是返城安排……
明白了各自的利益和前途後,農工和移民開始串通一氣:移民返庫搶佔土地,農工不戰而逃,讓出地盤和住宿的地方,把大片的莊稼讓移民去收割。農工甚至還暗中出錢支援移民去搶佔“黃河管理處”的土地。“收復”了土地、房屋和糧食的移民從此同農工相安無事,昔日水火難容的移民和農工終於成了“一條戰壕裡的戰友”。
也有不肯“配合”的農工,他們既不肯讓出分給他們的“工資田”,也不願讓移民住進“連隊”分給他們的房子。
根據劉懷榮“司令”的部署:對這一部分人,要毫不客氣地“硬端”——強佔房屋並搶收他們的莊稼。懾於移民人多勢眾,這一小部分農工不敢輕舉妄動了,只有忍氣吞聲地看著山裡來的移民在“光復”的土地上“狂妄”地揮動著紅旗慶祝勝利,在肥沃的土地上規劃播種和建設——劉懷榮指揮移民在“連隊”周圍修房造屋,在農場的豬圈裡養豬,在搶來的田裡種上優質花生,那架勢完全是既來之,則安之。
望著那些猶如1949年獲得土地的農民一樣欣喜若狂的移民,那些不肯讓出“工資田”而又最終丟了領地的農工們心裡幾分失落,幾分無奈,同時也生出了幾分豁達,他們無可奈何地明白:移民本來就是這片土地的主人,如今,他們奪回土地,完全是名正言順之事。而自己本來就是城裡人,師出無名地跑來占人土地,奪人“飯碗”幾十年,如今,領地已失,“飯碗”既丟,自己也該哪裡來回哪裡去了……
農工們想回家了,令他們為難的是,沒有誰給他們辦理回城的“路條”。
農工中的回城激進派暗中請來移民一起策劃回城之路——很快,蓄謀已久的回城計劃經過一番倉促的商議和準備後開始實施了。一幅“移民要返庫,農工要回城”的橫幅標語決定了這場進城請願的性質和目的,移民和農工的共同參與把兩個不同的群體的命運捆綁到了在一起。陝西移民辦原主任趙建華(化名)在《三門峽庫區移民的渴望》中寫道:移民鬧返庫,庫區國營農場農工跟著鬧返城,1985年5月發生了成千名農工打著“移民要返庫,農工要回城”的牌子,乘坐八十餘輛卡車、拖拉機遊行西安大街,幷包圍衝擊省委、省政府,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