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只能佃耕。但佃租的土地,又可以傳給子孫,相當於獲得了永佃權。
那為什麼說他們像自耕農呢,因為農民不僅要交租子,還要繳納田賦。
又交租子又交稅,這在大明也不多見啊。
地租和賦稅統稱年貢,約佔農民總收入的60到80。
你以為這就完了?
還得交雜稅,割草、捕魚、狩獵、製鹽、過橋、行船……只要你有這些行為,就得照規矩交稅。
年貢和雜稅之外,還要服徭役,無償給領主幹活。
1928年出版的《農民的研究》,統計江戶時代二百多年間,日本一共發生了574次農民。但二戰之後,日本學者繼續研究史料,發現江戶時代農民超過1000次!
平均下來,每年四次。
而且,時間越是往後,計劃就越詳細,因為已經有了無數經驗,甚至總結出成熟的起義套路。
聰明的農民起義領導者,會提前數年開始準備。他們往往是浪人或鄉士(村中武士),裝扮成和尚巡遊四方,刺探民心,網羅同道。同伴數量越來越多,就裝扮成醫生和按摩師,往來於各個村落,定期進行訊息傳遞。
開始之前,各村代表共聚一堂,歃血為盟,並推舉領袖。
首先遭攻擊是鄰近村落,農民軍殺到哪裡,當地百姓必須加入。不加入的,就燒燬其房屋,逼著他們造反,類似中國流寇的裹挾。
接著去攻擊郡代官,將他們的房屋付之一炬,然後圍攻領主的城池。
最經典的桉列是久留米,二十萬日本農民參加。預先蒐集武器、彈藥和其他物資,在各村設立聯絡點,決定戰略戰術和起義目標。還確定了必須搗毀、焚燒的建築,以及該殺死哪些官員。
然而,結局都大同小異。
在起義過程中,即便領主如何收買,叛徒數量都可以忽略不計。起義者們都很講義氣,但他們的訴求卻很扯澹,只是逼迫領主施行善政,從沒想過推翻領主和幕府自己當老大。
往往是領主當時答應,但兩三年後,便故態復萌,而且起義領導者會死得很慘。
…
就像淺川,農民起義軍壯大到八萬多人,而他們的起義目標,居然是讓領主同意自己的十八項訴求。
……
三個月前。
鹿兒島,河原村。
黑田太郎穿著一身僧衣,來到這個山谷中的村落。
“法師來啦,快到家裡坐。”村吏中村四郎笑著迎接。
兩人一起進屋,中村四郎的妻子,很快被打發去烹飪食物。
黑田太郎摘下斗笠,低聲說道:“我已經聯絡好17個村子,他們都願意起事。還有鶴丸城的城下町,那裡有許多浪人願意配合。你呢?還沒有下定決心嗎?”
中村四郎面露猶豫之色,過了好久,終於咬牙說:“我願意參加!郡代鼓勵我們開墾荒山,承諾只收少量年貢。可開墾出來的山地,才剛剛養熟,就按照河邊的土地一樣收稅。我們哪裡拿得出來?就算不起事,我恐怕也活不到明年!”
江戶時代的日本村吏,類似大明的里正和糧長。
村中土地都是領主的,農民五戶結組承包。說是五戶,有時候十多戶結組,共同承擔年貢和勞役。一家交不出賦稅,同組的農民就得補齊,否則追究起來一併連坐。
村吏就是土地承包組的組長,他的組員交不起賦稅,首先被問罪的就是他。
而聯絡起義的黑田太郎,則屬於鄉士。
鄉士往往都比較富裕,或者是祖上富裕過,因為他們的武士頭銜是買來的。
有鄉士,就有城士。
城下武士可以穿木屐,鄉下武士不準穿木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