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相互傳閱,但卻不會交叉閱讀,這也就導致了閉門造車的前期經理會閱讀到相當程度的重複劇本,消耗精力、人力和時間之後,卻收效甚微。
一般來說,前期經理們挑選劇本都有一定的標準,因為這些劇本在進入製片人手中之前,還會進行第二輪篩選,作品的時長、題材、對白、情節、轉折等等方面都會由專人負責審閱和把關。簡單來說,劇本需要控制在九十到一百二十頁,平均每頁可以拍攝成為電影的一分鐘,每五頁——也就是每五分鐘——需要一個小高/潮,對白需要符合人物性格並且適合美國電影協會的分類標準,題材要符合流行趨勢。
篩選之後,得到了製片人認可之後,這才有可能走入製作環節——僅僅只是“可能”。
但是這樣的篩選,只能帶來合格的商業劇本,那些小眾的、並不流行也不主流的劇本,往往會被束之高閣。這也就造就了閱讀量巨大、效率卻低下,而且還找不到好劇本的結果。
除此之外,由於劇本創作的特殊性,大部分編劇都找不到經紀人為自己代理,這也使得製片公司無法鑑定寫作素材的原創性,為了避免抄襲、剽竊所引來的官司,他們往往拒絕與這些無人代理的編劇有進一步的交涉。
一方面,好萊塢電影製作公司在抱怨著找不到優秀劇本,以至於續集電影大行其道;另一方面,那些才華橫溢的新人編劇們卻因為自己的作品得不到賞識而鬱鬱寡歡。
自八十年代型別片登上歷史舞臺之後,好萊塢的電影製作公司就在面臨著這樣尷尬的窘境,並且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達到了巔峰,這才迎來了續集狂潮,以及漫畫改編、小說改編、乃至神話改編的熱潮。此前蘭斯設計以史詩電影為誘餌,讓西洋鏡影業拍攝了“特洛伊”,也就是藉助瞭如此浪潮的影響力。
如此局面一直延續到了蘭斯重生之前,始終沒有得到翻天覆地的改變;但至少在2005年之後,得到了某種程度的緩解,一份叫做“黑名單”的小物件,掀起了一股小小的好萊塢革/命,奉獻了一大批經典佳作,間接地推動了獨立電影登上歷史舞臺的步伐。
所謂的黑名單,並不是糟糕透頂的作品,恰恰相反,而是值得認可卻沒有能夠被發現的出色作品,這個名單經過十年發展之後,已經悄然成為了好萊塢製片公司每一年必須瀏覽的佳片名單,其中甚至誕生了諸多奧斯卡得獎作品。
上一世,建立黑名單的人叫做富蘭克林…萊納德(franklin…leonard),他是環球影業的前期開發經理,他在職業生涯前期,始終飽受著篩選劇本效率低下的痛苦,往往浪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之後,卻無法達到預期的工作目標,這著實令人沮喪。
在2005年聖誕節前夕,富蘭克林終於忍無可忍,他給自己八十多名同行傳送了電子郵件,請他們列舉當年看過最好的劇本,目的僅僅只是讓自己在聖誕假期時有東西可看。作為交換,他也會向這些同行提供別人所遞交的“最佳劇本”,他再從這些同行的推薦中,選擇出質量最好卻尚未投入製作的劇本,取名為“黑名單”。
簡單來說,就是資源交流共享,這也是網路時代之後所帶來的一大變化。
這一看似隨意的舉動,卻催生了“朱諾”、“充氣娃娃之戀”、“女王”、“爆裂鼓手”、“模仿遊戲”、“美國狙擊手”、“逃離德黑蘭”、“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國王的演講”、“社交網路”等佳作。
在黑名單問世之前,好萊塢的劇本製作比例只有百分之零點三,但是在黑名單問世十一年之後,劇本的拍攝比例卻高達百分之三十二。換而言之,黑名單劇本的製作率高出了好勞務的平均水準一百倍。
最開始,黑名單僅僅只是前期開發經理之間流傳的清單,到了2011年之後,富蘭克林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