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蒙古王爺口中那個平平無奇的平姓將領,自然是平安。
他一門心思想上前線,為此託關係找門子,都求到老六頭上了。上個月終於等來了心心念唸的一紙調令——命他由山東都指揮使,轉任遼東都指揮使。
這年月,遼東是山東的一部分,遼東都司轄區也小的可憐,他從山東到遼東,無疑是左遷了。
但平安卻樂得一蹦三尺高,跟繼任官員交了印,便在登州坐船直奔遼東。
結果到了遼陽才發現,尼瑪,這邊居然也沒仗打……明軍佔據通遼後,元軍根本就回不來東北了。
這對遼東軍民來說當然是好事,可對平安來說,就她孃的坑爹了,老子從山東跑來東北,是為了打仗,不是玩泥巴的!
萬幸遼東這邊,跟前線還是有些聯絡的。軍糧改為海運之後,陸上的運送就歸遼東都司負責了。
結果堂堂都指揮使,居然跑到葫蘆島,搶了手下的差事,親自當起押運官來了。
他還要求把車伕都換成正規軍,也不知道打的是什麼主意。
這是他新官上任的頭把火,下面自然打起十二分精神,從車伕到護送的騎兵,全都是從遼東都司抽選的精銳部隊。務必要讓這位新任長官挑不出毛病來。
其實平安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到了之後賴著王爺不走,高低得蹭個仗打打才行。
要是光在後方押運糧草,到底算是參戰了還是沒參戰,或者說是……如參?
所謂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平安對征戰沙場的執念,似乎感動了老天爺,讓他還沒到大寧,就先過了一把參戰的癮。
而且是猝不及防那種……
~~
當時車隊已經過了松嶺山脈,正行至大青山脈一帶。
平安環視周遭,只見群山青翠蒼鬱,風景絕佳。
若是文人騷客,說不得就會吟詩作賦,來一首《過大青山》。
然而在平安這種行伍之人看來,此地卻十分兇險。
“這要是在兩側山坡上,各埋伏一支騎兵。”他皺眉對一旁的廣寧衛指揮使泰康道:“然後把前後一掐,我們就成甕中之鱉了。”
“都督多慮了,這裡是後方,咱們來來回回這麼多趟了,一個元軍的影子都沒見過。”泰康笑著對平安道。
誰知話音未落,平安卻瞳孔猛縮,下令全軍停止前進,然後翻身下馬,拿個聽子伏地傾聽,少頃猛地站起身來,厲聲道:“不好,有埋伏,全軍結陣!”
“啊?不會吧……”泰康吃驚道。
“不會個屁!”平安一指兩邊山坡的半空:“你看那煙塵都起來了!”
“啊?還真是……”泰康也看到兩側山嶺背面有黃色的塵土飛揚,那是大隊騎兵走過的跡象!
~~
尖銳的警哨聲中,明軍士兵趕緊解開靷繩,分開騾馬和糧車。把馬匹集中到最中央,再用糧車在外圍圍成內外兩圈車陣。以守護陣中的糧草、馬匹和車伕。
中原王朝用車陣對抗遊牧騎兵是有傳統的,從衛青的武剛車,到桓道濟的鎖連車,及至大明時期,車陣已經發展為完整的戰術體系。
是輜重部隊對抗騎兵的不二法門。但不管是哪朝的車陣,都有個無法解決的問題——從行軍狀態,到擺好陣勢,少說得半個時辰。
而絕大多數時候,兩軍都是遭遇戰。
極少有雙方約好了時間地點,各自擺好了陣勢,然後遊牧騎兵那邊衝鋒,中原王朝這邊靠著堅固的車陣防守,這種準備充分的場面。
騎兵永遠是機動靈活,出其不意的,根本不會給你充分準備的機會。
這次也是一樣。當元軍的騎兵出現在兩側山坡上時,大明的車陣才組了一半,亂七八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