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3/5頁)

《漢書·嚴助傳》曰:“(閩)越方外之地,斷髮文身之民也,以處溪谷之間,篁竹之中,習於水斗,便於用舟。”

《太平寰宇記·泉州風俗》載:“泉郎,即此州之夷戶,亦日遊艇子……散居山海,至今種類尚繁,其居止常在船上,兼結廬海畔,隨時隨徙,船式頭尾尖高,當中平闊,衝破逆浪,都無畏懼,名曰了烏船。”

隋、唐、五代

隋、唐、五代,泉州逐漸發展成為全國四大對外交通港口之一,也成為當時全國的主要造船基地之一,造船業已有相當規模,十分發達,所造海船具有船身巨大,結構堅固,載重量大,抗風力強的特點。

造船技術的一個突出特點是:船板之間用釘榫連線。使用鐵釘工藝,需要較高的捻縫技術相配合。船匠用桐油、灰、竹絲混合,作為捻料,解決這一工藝難題。

水密隔艙板的設定,使全船分成若干艙。個別艙破漏水,不會流到其他各艙,既便於修復,增加抗沉性,又可加強船體結構,有利於船型的增大,這是唐代中國造船技術工藝的一大發明。

據《唐會要》載,福建(包括福州、泉州等地)造的海舶,一艘可容置數千石(約50—60噸)。

從宋代開始,泉州進入鼎盛時期。

每歲造舟通異域

宋代,泉州造船業更加發達,成為我國重要的造船基地。

北宋·嘉祐年間(1056—1063年)謝履《泉南歌》雲:“州南有海浩無窮,每歲造舟通異域。”泉州南門車橋澳(圓通港),南門外海濱的後山社、城南廠口街、法石(烏墨山澳、雞母澳)、後渚、晉江江畔的申(辛)公亭,惠安西坊鄉等處,都是南宋時著名的造船場所。

《太平寰宇記》將“海舶”列為泉州土產。當時福建“漳、泉、福、興化,凡濱海之民所造舟船,乃自籌財力,興販牟利而已”。

福建、泉州所造海船質量居全國之首。呂頤浩《三朝北盟會會編》說:“南方木性與水相宜,故海舟以福建為上,廣州次之,溫、明船又次之。”

當時中國造的帆船有“沙船”、“烏船”、“福船”和“廣船”四種主要船型。泉州造的帆船屬“福船”船型。其特點是大且堅,抗風浪,耐遠航,向大型化演變。

當時奉使出國的座船,載重量可達2000斛,大商船達5000斛。斛與料、石相同,每斛按容量計約合51。77升,按重量計約合92。5宋斤。2000至5000斛的大船,載重量約在100—250噸,作為木帆船來說,已很巨大了。

造船與航海技術的改進

《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載,北宋·宣和時(1111—1125年)遣使往高麗,到泉州僱募“客舟”。

泉州所造海舶,船身巨大,“皆以全木巨枋楔疊而成,上平如衡,下側如刃,貴其可破浪而行也。”深闊各10丈,全船分為三艙,中艙又分為四室,有水密隔艙,裝置齊全,商人分佔貯貨。

“客舟”船頭用矴石作錨,“上綰藤索,其大如椽,長五百尺。”拋碇起碇用滑車。如遇風濤緊急,還須拋“遊矴”。

船尾的正舵有“大小二等,隨水深淺更易”;另外加設兩個“三副舵”,更靈活地控制航向。

船舷兩側“縛大竹為橐以拒浪”,載人與貨,“水不過橐”,既作為防船身碰撞之用,又是吃水線的標識。

主桅高10丈,前桅高7—8丈,共裝帆110幅。正風用帆,“稍偏則用利蓬”,風有八面,惟當頭不行。

用鳥羽懸於桅頂以測風向,以鉛錘測水深。如遇風濤緊急,則拋遊碇用鉛錘底沾上油,以便把海底泥沙粘附上來,以考察是否達到海底;海底泥沙的性質記錄下來,

最新小說: 天道遊戲之最強玩家 網遊:我!唯一內測玩家 全民轉職:開局散人,技能超進化 非酋在荒野求生遊戲成為一方大佬 煉器師弱?起手傳說級外骨骼裝甲 修仙遊戲反饋,我打造無敵宗門! NBA:生涯報銷?開局三分必中 王者,我,射手路的大爹 彈丸論破:黑幕遊戲 王者:我,KPL對抗路新神 全民求生:沙漠開局,種出個帝國 全球求生:從惡魔開始百倍暴擊進 系統不讓在蟲族吃軟飯 逗比勇者 王者:開局擊敗銀河戰艦 趣談百家姓 一城煙雨一層紗 主業抓鬼,副業找個霸總談戀愛? 足球,我們的理想 智慧的明燈與心靈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