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最多。雖很多旗丁留守清國。但兩旗出兵合計還是有一萬五千人。其中披甲旗丁五千人,二人旗中還各有數百的巴牙喇兵。
八旗以牛錄為單位,作戰時三丁抽一,一丁披甲。餘者為散丁。這些披甲兵中,一部分為巴牙喇兵,餘者為步甲、馬甲兵。戰時披甲旗丁為主力,餘者旗丁作為普通士兵使用,大多要隨軍出戰,上陣廝殺。
而軍中又有大批的包衣阿哈作為雜役和輔兵。這些人在出徵隊伍中人數最多,但卻不作為軍隊人數,主要任務便是從事紮營、製造各種器械、提供後勤服務等,必要時也是要上陣衝殺。
包衣阿哈以上便是披甲人。披甲人地位高於阿哈。最後才是滿蒙八旗的旗丁們。
披甲人多為東北各降人部族,民族多樣,多為黑龍江與松花江流域的鄂倫春人、錫伯人、鄂溫克人、索倫人、達斡爾人、赫哲人、苦夷人等,滿洲人稱他們為野人,多從各個山地河流蒐羅而來。
由於這些人戰力強悍。所以他們是清軍中炮灰的主要物件。死兵在前,銳兵在後,該處死兵,很多便是這些部族中人。由於戰事頻繁。這些被充為炮灰的東北部族兵,到了後面,很多部落都消失了。
在清朝的歷史中,經常可以看到將官員家屬流放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的字樣,這裡的披甲人便是這些來自於比建奴還有野蠻落後的部族。而這些所謂的野人,戰鬥力一直是滿清軍隊的支柱,一直到鎮壓白蓮教、鎮壓太平天國時都是清軍的看家法寶。
清軍與明軍交戰,因為人口基數少的致命弱點,向來第一波先驅漢八旗作戰,第二波驅蒙古部落兵作戰,第三波驅東北各部落兵作戰,第四波驅蒙古八旗作戰。最後才是八旗滿洲的軍隊上陣。
雖然現在清國八旗蒙古與漢軍的結構還不怎麼完善,不過為了減少核心力量的損失,驅使炮灰雜役攻城攻壕作戰,八旗滿洲各旗主們己是極有心得。
不過,這兩年來,索倫各部的野人也越來越不好對付,甚至開始主動襲擾親近滿清的部族,對滿清官員、八旗滿洲計程車兵進行攻擊。(林文丙:那不是我指示他們乾的,我只是負責收購人頭而已!)
“二哥,所以你向那個胖子請了旨意,允許包衣阿哈們立功抬旗?”
自從入關以來,在多爾袞提出的包衣阿哈立功之後,所獲甲冑兵器歸自己所有,本人抬為旗丁的巨大誘惑之下,那些往日裡只能跟著清軍後面撿便宜的包衣們,突然爆發了沖天的戰鬥力,十數座城池都是由包衣阿哈們組成的牛錄、甲喇一鼓攻克。
而在從關寧軍俘虜中編組成的五十七個牛錄中,有馬有甲的佔了一半以上,很多還都是原先將領們的家丁,個人技藝和戰鬥力自然不同。
按照八旗滿洲的傳統制度,這些包衣牛錄,是屬於多爾袞和多鐸兄弟的私人財產。就算是黃太吉本人,如果沒有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也不好明火執仗的褫奪別人的奴隸、人口。
“不錯!十五弟,你自己可以算算,入關以來,你的兵馬旗丁,是多了還是少了?”
多鐸的性格中因為少年時目睹了母親的慘死。所以存在著巨大的人格缺陷。兇狠殘暴,放蕩不羈,這些詞彙構成了他的主要性格。但是說起經營之道,為官的勾心鬥角,他卻遠遠比不上他這個嫡親的二哥。
“回稟二位主子,咱們入關時披甲旗丁五千人,其餘的都是餘丁。但是現在,就算是這些餘丁,也都是身披鐵甲。五千披甲旗丁中,有三千七百多人身上披上了南蠻甲!咱們兩白旗隨行入關的包衣奴才們。也有一萬多人因為戰場繳獲批上了鑲鐵棉甲!其中有七千多人因為立功而被抬旗。成為旗丁。”
“主子。除了睿親王送給咱們的十七個包衣牛錄之外,咱們鑲白旗,特別是您的名下,兵馬不但沒有折損。反而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