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五年,十月二日,並不是科倫多隕石降臨的時間,這一日是各國天文機構偵測到科倫多隕石的時間。
相關機構是利用一種類似於望遠鏡系統來偵測隕石,發現後會成立相關的臨時機構或是小組,併為撞擊的小星星命名。
打個比方,剛發現的小星星被命名為喪彪,那麼一些學術機構以及相關從業人員,就會成立“喪彪小星星撞擊陸地預計系統”,透過計算來獲取資料,距離越近,資料越貼合實際,同時對外公佈倒計時。
奇怪也奇怪在這,正常偵測的範圍很遠,很有可能在幾個月乃至幾年十幾年前就會偵測到,而這次各國相關機構是在科倫多隕石距離撞擊地球只有不到十七小時才發現的。
當時各國相關機構甚至沒辦法判斷這到底是“小行星”還是“隕石”。
隕石並非行星,泛指地球以外脫離原有執行軌道的“碎片”,也就是流星。
大多數隕石來自火星和木星間的小行星帶,小部分來自月球和火星。
小行星就不一樣了,勁兒大,倍兒爽,地球好多次生物滅絕事件都是小行星撞擊導致的。
但是這玩意也分檔次的,有的根本不值一提。
一般人不知道的是,別說在全球範圍內,就是昌華境內,從一七年到二二年,每年至少發生過一次小行星撞擊事件,根本沒泛起什麼太大浪花,這也是為什麼好多農民伯伯莫名其妙的就撿起了一些隕石的緣故。
這種“小”行星很小,進入大氣層後,會與空氣摩擦,速度越快,摩的越狠,摩的越狠,就越小,越小,就越沒什麼勁兒,等掉到地上的時候,可能就變成一塊小石頭那麼大。
而在六千五百萬年的那一次,小行星的直徑就超過了十公里,形成的隕石坑有一千七百多公里,引起了連鎖反應後這才造成了恐龍滅絕,整個地球的生態環境也因此而改變。
如果這種事情再發生一次的話,以現在認為的科技水平,還真未必扛得住。
畢竟是全球性災難,各國或多或少都投入了專業人才和不少資金,為的就是防止這種事情發生。
如果是比較小的行星撞擊,以目前人類科技文明,實際上並不太擔心這種事,提前偵測到小行星後,太多太多的辦法可以令其偏離軌道。
火箭、太空載具引力牽引等等,再不行就直接炸,用核彈炸,這些方式都是可行的。
當然,還是那句話,分大小,美國宇航局做過一次模擬演習,調子起的比較高,模擬一顆三千五百萬英里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用核彈炸,結果是非常的喜人的,世界毀滅,人類完蛋。
科倫多隕石的出現方式很詭異,炎熵知道這是一種科技裝置,類似於信標。
可當時的人類各國不知道,就知道這玩意憑空出現的,以那時的飛行速度,十六個小時四十一分鐘後就會撞入大氣層。
麵包車外,似乎正在重現當時的情況。
夜市所有人都面露茫然或是惶恐之色,城市中響起了刺耳的警報聲,所有人都在詢問著,或是低頭用手機查詢著。
大家的表現並不像電影裡演的那樣,什麼一大堆巨幕開始突然插播新聞,主持人八風不動的說什麼人類快要完蛋瞭如何如何。
就說昌華這邊,麵包車外大家的反應,防空警報響起後,直升飛機劃過夜空,大量的治安部門快速運作了起來,至於群眾們,都很懵,也根本意識不到將會發生什麼
炎熵望著車外茫然且慌亂的人群,不由道:“這是泥盆紀信標降臨之前的場景?”
“應該是。”楚淵點了點頭:“科倫多隕石大約還有十六個小時會撞擊地球,不,不對。”
賀烈和胡立志,包括賀青雲,三人當年都在山門中,是事後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