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由大喜,對眼前的危局全不放心上了。他心裡想:“有了這一大批紅軍官兵的加入,我還怕什麼?無論是你桂軍進攻還是你蔣芥石的中央軍包圍,我都能打得你們滿地找牙。”
確實,在他們剛結束殲滅桂軍四十四師的戰鬥後不久,就有不少指揮員建議郭拙誠趁現在桂軍混亂、中央軍茫然的時候殺出去,突破湘江天險追上主力紅軍。
但郭拙誠不為所動,繼續安排部隊打掃戰場等事宜,之後又讓莊宗權、陳鵬帶兵前去湘江渡口附近收容失散、被圍的紅軍官兵。
等到一批又一批紅軍官兵過來後,更多的指揮員勸說郭拙誠快速行動,拋棄一切輜重輕裝疾進,或者留下一些輕傷的官兵斷後,但郭拙誠依然沒有同意,反而安排大家變休息邊整編。
他不是不知道兵貴神速的道理,也不是不知道戰機稍縱即逝的道理,可是他更知道,如果他現在率領這支疲兵突破湘江天險的話,會遭到桂軍的瘋狂追擊,會遭到湘軍的拼死阻擊,還會遭到中央軍的攔腰衝擊,雖然他自己等人完全可以安全突圍,能夠順利追上中央紅軍主力,但犧牲一定很大,好不容易聚合在一起的紅軍官兵會死傷慘重,十不留一。
在敵人的四面八方的合圍下,在敵人從地上到空中的打擊下,沒有休息過、沒有吃飽過、傷情還沒有修養的情況,紅軍官兵的戰鬥力絕對發揮不出正常情況下的一成,更何況這些部隊裡還有不少桂軍俘虜。這些轉變了身份的俘虜兵在打順風仗的情況下也許會一心一意地跟紅軍走,不會在乎自己是紅軍還是桂軍。可一旦打了敗仗,一旦遇到了空前的壓力,他們不譁變、不反過來來**槍就是最好的結果了,他們絕對會逃跑、絕對會趁機投降。
那樣的話,郭拙誠這段時間的努力幾乎是白廢,他自己都不會原諒自己。
因為桂軍損失重大而急於收縮防線,而中央軍忙於堵截紅軍官兵而一時來不及對馬頭嶺這邊動手,所以郭拙誠他們有驚無險地渡過了一個晚上,平安地迎來了12月2曰的朝霞。
經過一夜的努力,戰場早已經打掃完畢,莊宗權、陳鵬他們的隊伍也歸隊,馬頭嶺的整編也基本完成。
雖然他已經寫信給了李宗仁、白崇禧要求互換俘虜,但郭拙誠還是安排手下的人將四十四師的俘虜打散編入了自己的部隊。
原來的部隊、俘虜、陸續收容的紅軍官兵,郭拙誠的手下官兵竟然一萬一千多人,如果只比較人數,機會跟紅軍長征前一個軍團的人數差不多。現在馬頭嶺以及古嶺頭到處都是紅軍的身影,有的在修築戰壕,有的在訓練,有的在療傷,有的在睡覺……
郭拙誠沒有和一頭霧水的手下討論部隊的去路,也沒有去安排部隊的其他事宜,因為他知道無論是莊宗權他們還是陳鵬他們,都會把這些事安排得好好的,雖然這些人腦海裡不斷在思考部隊下一步如何走。
他只是交待他們練兵、休整,以恢復官兵的體力,提高相互的認同感,自己卻帶著孫興國、宋軍和新成立的警衛排悄悄地到了離古嶺頭不遠處的一個山峰凹地,吩咐孫興國、宋軍將這個山頭戒嚴,禁止任何人進入他所在的凹地,甚至就是孫興國、宋軍本人未經他的招呼也不許他們進來。
他還吩咐孫興國,如果四十八個小時他還沒有出來,他們就回去,聽從莊宗權、陳鵬的指揮,將部隊帶出去追趕主力紅軍,然後交出指揮權,聽從紅三軍團彭總的安排。
對於他對李宗仁、白崇禧寫的信對方是否會回應,回應後如何處理,郭拙誠沒有過多的安排,因為他知道李宗仁、白崇禧是不會爽快答應的,他寫信的目的也只是為了迷惑他們而已,讓他們猜不透自己下一步的計劃。
這是郭拙誠要做另外一件大事,因為發現自己左手掌上的梅花已經變成了淡紅色,他必須前往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