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手。
但是,表面上的現象不代表真像。而德國空軍司令里希特霍芬元帥就是真正看清楚真像的幾個人之一。在這次季風行動之後,這位原來的戰略轟炸的擁護者,終於意識到了未來德國空軍發展方向絕對不能以戰略轟炸為主,這是一個坑,一個看似很美好的陷阱!如果這樣發展下去的話,那麼德國空軍遲早會在這個方向上流盡最後一滴血!這個戰略必須改變!
“戰略轟炸能否實現實現目標不在於自己能攢出多少戰略轟炸機、油料和機組人員,還在於對方的抵抗能力到底如何,戰略轟炸的目標是透過持續不斷的轟炸來摧毀對方的戰爭基礎,而要實現這個目標的前提就是要把對方空軍徹底擊垮!這就涉及到一個雙方實力對比的問題。德國空軍固然強大,但是華夏、美國和英國空軍同樣強大,我們的硬實力最多超過英國,很難超過華夏和美國!即使算上殖民地,我們控制的地區有沒有華夏面積大,也沒有美國那麼富饒!工業方面也沒有優勢。在打垮對方空軍之前,戰略轟炸的代價是非常高的,一架4發轟炸機的造價和人員訓練成本足夠支援4架以上的戰鬥機!而在空戰交換中,一架戰略轟炸機絕對打不過4架戰鬥機,而一架經過改裝的重型戰鬥機完全可以擊毀一架戰略轟炸機。再加上過長的航程導致的意外損失,作為攻擊方的成本會非常高!當然如果我們能摧毀對方空軍的話,那麼這個成本會直線下降。”在一次內部高層會議上,里希特霍芬首先提出了空軍戰略轉型的問題。
這段話看似很難理解,但是說白了就是,戰略轟炸的攻擊方在對方空軍存在的情況下付出的代價要比防禦方打,人家5萬美元的戰鬥機就可以打下來你價值17萬美元以上的轟炸機!對方擁有主場優勢,人家有雷達、有完備的基地體系、有高炮陣地,而且飛行員掉地上要是沒摔著的話拍拍屁股就可以回去繼續開飛機。雖然雷達這些東西也要花錢,但是和分分鐘燒掉十幾萬美元的戰略轟炸機比還真算便宜的!如果將戰略轟炸比喻成做生意,雙方一起爭奪一塊市場。你開始使用的是賠本賺吆喝的戰略來消耗對手,這個階段你肯定是賠的。只有當你的本錢足夠多,把對方打垮後,你才可以佔據整個市場然後贏家通吃,把前面的損失再賺回來,如果你的實力不夠的話,那麼被拖死的肯定是你!
如果徐傑能聽到里希特霍芬這番話的話,肯定會給他點100個贊!這傢伙太有自知之明瞭!他的推斷和徐傑這個後世的穿越者看法是完全一樣的。在2戰情況下,戰略轟炸只有在實力碾壓的情況下才有用,否則的話,就等著傾家蕩產吧!不信的話可以看看歷史上2戰戰略轟炸吧。德國空軍的總量遠不如美英蘇三國。而且必須分在三個獨立戰場上和對方作戰,分別為東線戰場、西歐戰場和地中海戰場。(好吧,有人說美帝在太平洋和日本人也在交戰,但是說實話,僅從空中力量角度來看,除了45年以後,美國的空中力量的大頭還是在歐洲。)論產能的話,德國44年巔峰空軍應該和英國巔峰產能處於一個檔次,雖然德國在44年造了3。9萬架飛機,英國最高只有2。6萬架。但是含金量方面肯定是英國人高一些,畢竟蘭開斯特和哈利法克斯的數量在那擺著呢!
如果論總體空中實力的話,美英蘇三國的空中力量和產能至少是德國的3倍以上!但是結果如何呢?美英蘇三方空軍整整用了3年多的時間才把德國空軍徹底毀滅!在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