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革命黨人刺殺。
三天後,袁世凱不治身亡。
這下,中國完全亂了套。
頂替袁世凱的是江西軍閥段祺瑞,因為受革命黨威脅,段祺瑞沒有稱帝,宣稱自己是大民國大總統,承諾推行民主政治。
可惜的是,段祺瑞不但不是革命黨人,也沒有袁世凱那樣的威信。
僅僅一個月不到,剛剛誕生的大民國就爆發了內戰,各地軍閥紛紛成立地方政權,中央政府形同虛設。
當時,至少有十多個有實力的軍閥,還有數不清的小軍閥。
在任何地方,只要手裡有槍,就能成立政府,而且拒不聽從中央政府的命令,只是在名義上隸屬於中央政府。
軍閥割據必然導致大規模戰亂。
帝國遠東事務大臣里希特霍芬男爵在二月底發來訊息,重點提到了山東軍閥的問題,張廣建、周自齊、張懷藝、張樹元、田中玉、鄭士琦、張宗昌等人都有一定的潛力,只是都不足以依託。
這個時候,德法已經簽署了條約,法國答應割讓臺灣、以及法屬剛果的一部分。
在摩洛哥危機過去之後,德意志第二帝國終於把目光轉向了遠東,開始密切關注那個風起雲湧的國度。
第五十八章 急流勇退
在帝國的遠東政策上,除了馮承乾,有兩個人最有影響力,一是帝國遠東事務大臣里希特霍芬男爵,二是擔任了七年遠東艦隊司令的提爾皮茨海軍上將,因此德皇在制訂遠東政策的時候,得重點考慮他們。
為此,德皇在三月初,特意讓里希特霍芬男爵回國述職。
礙於身份,馮承乾表現得並不積極,只是著重闡述了遠東地區的重要性,以及利用大清覆滅之後,新成立的大民國內亂不斷來控制遠東地區,獲得一塊類似於印度那樣的富庶殖民地的必要性。
對德皇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天大的誘惑。
英國之所以能夠稱霸全球,是因為有印度這樣的殖民地。別的不說,英國國王的正式稱呼就是“大不列顛國王與印度皇帝”。由此可見,對英國來說,印度有多麼重要。沒有印度這塊富庶的殖民地,就算英國霸佔了整個非洲,控制了大洋洲,也無法獲得支撐其全球霸權所需的資源。
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國能夠獲得一塊這樣的殖民地,就有更大的把握取代英國。
放眼全球,也就只有大民國有這樣的潛力了。
當然,大民國不是印度。
在大清皇朝統治期間,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完全征服這個擁有四億人口、國土面積是印度四倍的巨大國家。就算大民國陷入內亂之中,德意志第二帝國也無法仿效英國在印度採用的殖民方式。
要想把握住這個機會,就得另闢蹊徑。
馮承乾知道應該怎麼做,卻沒有向德皇提出來,因為他能得到德皇的絕對信任,是因為他對帝國忠心不二。如果牽扯到大民國,特別是最基本的殖民政策,就難免不會讓德皇對他的動機產生懷疑。
所幸的是,這些事,根本不需要馮承乾來說。
里希特霍芬男爵回到柏林的第二天就去了波茨坦皇宮,向德皇提出了一個極為重要、也極有誘惑力的建議,即帝國擴大在大民國的影響,最好的辦法不是去征服這個國家,而是去扶持這個國家。用里希特霍芬的話來說,透過軍事、外交、物資等方面的支援,帝國完全有能力在大民國扶持一個親德政權,從而利用這個政權獲得獨享利益的大權,把其他列強排除在外。
隨後,提爾皮茨也向德皇提出建議,即幫助大民國的某個地方軍閥武裝一支具有足夠戰鬥力的軍隊,協助其奪取、或者是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結束大民國的戰亂,使這個國家迅速走上正軌,成為遠東地區的奧援,幫助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