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他們熬過了兩個時辰,終於,那些說得天花亂附的文臣們也累了,喘息了幾聲停了下來,解縉沙啞著喉嚨,有氣無力的拱手說到:“陛下,為臣等都是為了我大明的天下著想啊,這遷者一事,自古少聞,那是萬萬不可的……陛下要震懾北疆,那就把北平城建成一個大軍營就是,哪裡需要遷都呢?”
呂風猛的撥出了一口氣,吞了口吐沫下去,他看了看朱棣,示意到:“這些老傢伙,總算是說完了。”
朱棣也是撥出了一口氣,無奈的看了看在眼裡呂風一眼,慢吞吞的說到:“把北平城建成一個大軍營。駐軍百萬,倒也無妨,但無平那邊駐軍百萬了,這應天府卻又如何辦呢?聯再在應天府放上百萬兵馬?那全國上下功夫,就這兩座城池,就要有兩百萬兵馬,天下兵力,都集中在兩座城池裡不成?那若是各地流匪一起,諸位卿家,聯從哪裡派遣兵馬去剿滅呢?”
一個大學士傻乎乎的說到:“陛下,北平城放了百萬大軍就是否,應天府麼,駐軍三五萬也就夠了呀。”
朱棣差點氣死,那些武將一個個面色古怪的看著那個大學士,半天沒吭聲,朱棣是個馬背上出身的皇帝。他會放心把百萬軍權放在北方,自己手頭上只保留三五萬兵馬麼?這可好,就算是那北平府始終都是朱家的子孫做充領,恐怕日後這‘靖難之役’就要時不時的打上一聲,皇帝輪流做了,為什麼?誰叫那王爺手裡有百萬大軍,你皇帝手裡只有三五萬兵馬呢?
不管從哪裡來說,對於如今的情況來說,大明朝遷都北平城都是最好地選擇,皇帝手中的大軍可以直接威嚇東西的女真,也可以防禦北方的元蒙,糧草兵馬就地徵集,若是要對北方用兵,那是否方便得很了,如果還是把都城放在應天府,朱棣是絕對不會放心在其他城池放太多兵馬的,那萬一元蒙再次南侵,這北平城是萬萬的抵擋不住的。
北平城抵擋不住了,就要應天府發兵支援,可是從應天府調集兵馬,糧草趕去北方,起碼要兩個月時間,兩個月後,黃花菜都京了,說不定那元蒙大軍早就把北方給屠戮一空,搶了個乾淨,興高采烈的回去大草原分髒準備過年了。
所以大臣們心裡曉事的人都清楚,這朱棣是王八吞了秤砣鐵了心了要遷都的,大明朝只能一個人地方擁軍百萬,那就是都城,而大明朝又要應付北方的遊牧民族,那就必須把都城往北方挪,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解縉這些文臣的頭目,用什麼傳統的道理之類的說法來阻攔朱棣,那是沒有用的,朱棣所想的,是最實際的軍事上的利益,而解縉他們所看重地,僅僅是那虛無飄涉的傳統啊,威嚴啊這等事情。
奈何天下百姓,還真的就和解縉他們一樣,看重這些玩意,只要朱棣遷都,百姓們還真的會疑神疑鬼地,這天下很太平啊,你皇帝遷都幹什麼呢?莫非要有什麼大變了不成?這樣人心惶惶之下,還不知道會鬧出什麼事情來,所以朱棣如果在朝堂上都無法說服這些文臣地話,如何能讓天下進姓放心呢?偏偏這些文臣的話,又最得百姓們依賴啊!百姓就喜歡聽夫子說書,這是沒奈何的。
呂風咳嗽了一聲。出班奏到:“陛下,遷都一事事關重大,若是遷都,則百官衙門也要遷徒,百官眷屬更是要遷往北方,無數公文,檔案,典薄,乃至庫銀,作坊等等,怕是不要遷走百萬人嗎?此事慢慢高議則可,無庸動氣……解縉大學士年紀大了,陛下還不讓他在地上跑兩個時辰說話,怕是他老人家擔當不起了。嘿嘿,過都一事,慢慢地商議,慢慢商議啊,等商量得十幾二十年的,怕是大家的意見也就統一了罷?”
朱棣眼神一閃,心裡會意,沒錯,這反對遷都,就是解縉你們這幾個老傢伙帶頭,得,聯說不過你們,聯也就不和你們爭論,過得幾年,等你們老死了,我看還有誰敢反對聯地決定,當聯不清楚了,那些武將,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