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題名,不過是閱卷官提筆勾畫的幾個名字,卻是士子們一生的榮耀。
李欽載閱卷過後,與其他幾名閱卷官員互相對照了一番,確認無誤後,李欽載提起筆,將頭甲前三的名字寫在一張紅色的紙上,然後連同他們的試卷一起,派人送進太極宮。
按照民間的說法,頭甲三名被稱為“狀元”“榜眼”“探花”,但是在科舉制實行的大唐初期,頭甲三名可沒這種說法。
第一名通常被稱為“榜首”或是“狀頭”,而“探花”的稱呼,雖也是在唐朝出現的,但探花最初並非指的是第三名。
確定科考名次後,宮中舉辦宴會,在所有進士中選兩位年輕且容貌俊美者,被眾人推舉為“探花使”,探花使負責將皇林花苑裡最美的花朵採集起來,並親自給第一名佩戴上,故稱“探花使”。
直到宋朝以後,探花才成為科考頭甲第三名的固定稱謂。
唐朝時期,探花就真的只是探花,字面意思上的,而且是一時的戲稱,非官方的。
今科明算科進士一共取士六十二人,李欽載分明將他們的名字和名次寫在紙上,提筆時表情很鄭重,彷彿手中握著許多人的前程。
認真寫完之後,李欽載擱下筆,長舒了一口氣,心中瞬間卸下千鈞重擔。
終於結束了。
這一次的科考,李欽載可以拍著胸脯說,已經做到科考出現以來最公正的一次。
任何人質疑結果,李欽載都問心無愧。
當閱卷完畢,所有試卷的糊名被拆開時,李欽載也清楚地看到了崔家兩兄弟崔齡崔瑞的名字。
意料之中的,他們沒上榜,名落孫山。
接下來跟老丈人怕是還有一番狡辯,當初獻上糊名制以及交叉閱卷等建議,李欽載就是為了杜絕人情來往,老丈人縱是心裡不舒服,也由得他了。
進士名單送進太極宮後,李欽載也從明經科閱卷官員處得到了進士榜單。
有趣的是,李欽載在榜單上看到一個略微熟悉的名字。
魏真宰,當初在朱雀大街上與國子監某位紈絝子弟起了爭執,並深深懷疑朝廷取士的公正性。
如今塵埃落定,魏真宰名列明經科進士榜第四十八名。
掃過幾眼後,李欽載便不再在意。
這次科考,終究給了寒門子弟一個交代,大唐門閥政治的風氣將自此而改變,從今以後,會有更多的寒門子弟湧入朝堂,慢慢掌握治理天下的話語權。
是好事,當浮一大白。
…………
科考定榜,國之大事。
進士名單和試卷送進太極宮,李治格外重視,於是屏退左右,親自翻閱試卷,抽查新科進士們的應答。
整整一天,李治都在廢寢忘食地查閱,李欽載無數次在他面前強調科考的公正性,唯有公正,方有權威,才能得天下士子之心。
李治將李欽載的話記在心裡,對這次科考,李治的態度難得地嚴肅,絕不放過一絲錯漏。
李治忙於國事,後宮的武后倒是有些清閒。
有了李欽載的出現,歷史發生了一些偏差。
原本李治身體有恙,不得不將國事託付武后,從而助長了武后掌權的野心。
然而李欽載出現後,李治按照他提供的偏方,身體已好了許多,天子無恙,國事當然不可託於外人,自家婆娘也不行。
於是武后近兩年已經有些清閒了,不是她不想上進,是丈夫不給機會呀。
若是強行干預政事,是很犯忌諱的。狗男人已經廢過一次婆娘,就不能廢第二次麼?
武后是個非常聰明的女人,她知道自己何時該進,何時該退。
李治不召不問,她便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