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最高,他是被宮人用軟轎抬進來的。
眾臣只能羨慕地看著李勣在太極殿外下轎,卻生不出嫉妒之心。
這是三朝功勳數十年來一刀一劍拼下來的待遇,人家該得的,沒法嫉妒。
李治等候在太極殿外,殿外廣袤空地上,堆著兩千餘斤番薯,是滕王這次下江南監察督促種植新糧種的收穫。
眾臣拾階而上,來到殿外,見李治已在等候,於是紛紛行禮拜見。
行禮過後,眾人這才看到李治面前堆成山的番薯。
眾人一愣,唯獨李勣渾濁的老眼裡閃過一道精光,然後迅速沉寂下來。
君臣見禮後,李治笑著與眾人閒聊了幾句家常,君臣各有問答,氣氛倒是頗為融洽。
從帝王對臣子的態度上來說,李治比李世民做得更好。
無論忠女幹,李治對所有臣子都很親近,很隨和,通常喜歡跟臣子玩笑幾句,或是東家長,西家短,臣子家裡一些無傷大雅的八卦秘聞也被他拿出來調笑幾句,君臣笑過之後,彼此的距離也就更近了。
今日李治選擇在太極殿外召見眾臣,而且召見的都是當朝的重臣,不是宰相就是尚書和大將軍,尤其是召見的場地還堆著如山的番薯。
眾臣心中奇怪之餘,倒也不方便詢問,陪著李治閒聊了半天。
最後右相許敬宗還是忍不住問了起來。
要說這許敬宗心思確實伶俐,他知道李治不會無緣無故把一大堆番薯擺在面前,既然擺出來了,自然有他的用意,作為朝中宰相,有一個很重要的職責,就是偶爾給天子捧跟,不能讓氣氛掉地上。
李治微微一笑,就等許敬宗這一問呢。
於是李治指了指面前的番薯,笑道:「眾卿可知此為何物?」
在場的朝臣當初大多跟隨李治去過甘井莊,親眼見證了番薯的收成,對此物自然不陌生,於是異口同聲說出了答桉。
李治又笑著問道:「眾卿可知,此物畝產幾何?」
又是送分題,當初在甘井莊時就聽李欽載吹噓過,於是眾臣又說出了答桉。
李治點頭:「不錯,五千斤,自三皇五帝以來,眾卿可曾聽說有任何作物畝產竟有五千斤之巨?」
眾臣搖頭,一個優秀的捧跟,一定要跟著逗跟的思路走,逗跟需要捧跟說什麼,捧跟就說什麼,別跟自己的飯碗過不去。
見眾臣很給面子地順著他的思路,給出了正確答桉,李治表示很欣慰。
又指了指面前的番薯,李治緩緩道:「這是滕王叔從江南帶來的第二季番薯收成,共計兩千餘斤,佔地不到半畝……」
「兩次收成後,如今已可確認,番薯一物,確如渭南縣侯李欽載所言,畝產五千斤只多不少。」
眾臣一愣,接著震驚譁然。
當初在甘井莊親眼見到番薯收成,那時總共才幾株番薯種,收成也不過數十斤,所以群臣驚訝之餘,倒也沒什麼太大的感觸。
畢竟李欽載指著數十斤收成的番薯,信誓旦旦說什麼畝產五千斤,那畫面實在沒什麼說服力。
可是現在,第二季收成兩千多斤,小山一般堆在太極殿前,此刻的畫面與當初截然不同。
儘管不願相信,但眾人卻不得不信。因為事實就擺在眼前。
震驚過後,群臣很快想到了一個畝產五千斤的糧食作物對江山社稷,對黎民百姓的意義,於是愈發驚駭,最後一臉駭容又迅速化作驚喜。
「臣等恭賀陛下,江山永固,萬代不息!」
眾臣一齊行禮,李治欣悅仰天大笑。
這話沒誇張,有了畝產五千斤的糧食,江山可不就「永固」了嗎?
那麼,接下來……
李治努力收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