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答案,或者透過整合其他資訊來改變它。但是,一個懶惰的系統2往往會遵循最省力法則,不經檢驗就認可某個啟發式答案。你不會被難倒,也不必非常努力,甚至都沒有注意到自己其實答非所問。此外,你也許都注意不到目標問題很難,因為你的頭腦中會很迅速地閃出一個直覺性答案。
立體啟發法:遠處的物體看上去更高大
請看下面這幅圖片並回答下面的問題。
如圖所示,右側的人是否比左側的人高大?
找個相對簡單的問題來作答(3)
我們很快就想到了那個最明顯的答案:右側的人更高大。但如果你用尺子量一下,你會發現實際上他們體型一樣。你對他們相對體型的印象受到強大錯覺的控制,這種錯覺也正是替代過程的最佳解釋。
圖中人物經過的走廊被畫成了透檢視,顯得平面越來越深。你的感知系統自動地將這幅圖看做是立體的,而不是印在平面上的。在立體透檢視中,右側的人比左側的人離我們更遠,顯得更高大。大多數人都會對立體圖感覺很強烈。只有視覺藝術家和有經驗的攝影師才具備將這幅圖看成是平面圖的能力。對於我們這些人來說,此時就會有替代產生:對立體影象大小的印象左右了我們對平面圖大小的判斷。錯覺的產生是由立體圖的啟發導致的。
此時出現的是一個真正的錯覺,不是對問題的誤解。你知道是圖片中的3個人的體型造成了我們的錯覺,因為它們是印在紙上的。如果有人讓你估計這幾個人的體型,我們透過實驗就會知道你的答案會是用英寸來表達的,而不是英尺。你對問題沒有疑問,但你會受到那個並沒有被問道的問題的影響,比如:“這3個人有多高?”
上例中啟發法的那個重要環節—立體大小替代平面大小—是自主發生的。圖片中包含著一些暗示,這些暗示會讓圖片產生立體感。儘管這些暗示和要完成的任務—判斷紙上人物的體型大小—並無關聯,你本該忽略這些因素,然而你卻做不到。啟發法的偏見是圖中看上去更遠的物體看上去更大。正如上例所示,基於替代的判斷必然會如預想的那樣有失偏頗。在這個例子中,基於替代的判斷在感知系統中運作得比較隱蔽,根本就是不由自主發生的。
一些德國學生作過的一項調查堪稱替代研究的最佳案例之一。這些年輕人完成的調查包括下面兩個問題:
你最近覺得幸福嗎?
你上個月有多少次約會?
實驗人員對這兩個問題的答案的關聯度很感興趣。那些回答自己有很多次約會的學生會比那些約會次數少的人更幸福嗎?令人吃驚的是,答案是否定的,兩個答案的關聯度幾乎為零。顯然,學生在評價自己的幸福感時,首先想到的並不是約會。另一組學生也看到了這兩個問題,但次序正好相反:
ノ米ノ花ノ書ノ庫ノ ;__
找個相對簡單的問題來作答(4)
你上個月有多少次約會?
你最近覺得幸福嗎?
這一次的結果完全不同。在這種順序下,約會次數和幸福感之間的相關度能達到心理測試的最高水平。其間發生了什麼呢?
原因很明確,這就是替代作用的典型案例。約會顯然不是這些學生生活的重心(第一次調查中,幸福和約會並不相關),但當實驗者要求他們回想自己的浪漫生活時,他們確實有情感上的回應。有多次約會的學生想起了自己生活中快樂的事,而那些沒有約會的學生想起的都是孤獨和被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