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的新聞戰。
除了日方媒體之外,各國媒體都對這件事表示了極大關注,他們用帶有導向性的文字看似公正的站在“中立”立場上報道這件事,有些媒體還有意無意的附上蘭芳和日本雙方的海軍實力對比,這更給人一個感覺,日本人正在仗勢欺人。
其中《泰晤士報》的措辭最嚴厲,《泰晤士報》在頭版頭條以《誰是那些小矮子的幫兇?》為標題,對現任政府開啟了群嘲模式,冷嘲熱諷的把現任政府罵了個狗血淋頭,文中直言不諱地說,如果現政府再不解除和日本人的“盟友關係”,那麼偉大的大英帝國就將成為日本人的幫兇,在這場鬧劇中將淪為不光彩的一方。
此時歐洲剛結束還不到一年,歐洲很多民眾對於華人組成的外籍軍團印象頗佳,而對於醜聞頻出的日本軍人本來就沒什麼好感,再加上前一陣子“起底日本”的大曝光,現在的輿論更是一邊倒的偏向蘭芳,把日本置於卑鄙無恥的反派一方。
英國政府這一年來也為日本人傷透了腦筋,勞合喬治曾試圖維持和日本人的關係,但現在看來,大勢已經不可逆轉,於是英國議會以最快的速度透過“終止英日同盟”的議案,正式宣佈英日之間的同盟關係作古。
當然了,“同盟關係”雖然作古,並不代表英國人就會和日本人為敵,實際上就在英國人宣佈和日本人終止“同盟關係”的當天,英國議會宣佈將為日本提供一筆大約5000萬英鎊的貸款,供日本從英國採購物資。
這對於蘭芳來說不是個好訊息,幸好蘭芳和日本尚未開戰,否則英國人這種行為對於蘭芳來說就等同於是資敵,這會導致蘭芳和英國之間的“友好”關係出現裂痕。
英國人果斷終止“英日同盟關係”,恐怕連日本人都沒有想到,誰說打嘴炮沒用來著,沒用只是因為認同程度不夠,當一個受到西方社會廣泛認可的國家打嘴炮,那作用還是相當大的。
蘭芳在打嘴炮的同時,也在委託法國和美國、以及英國進行調解,不管接下來會不會開戰,先把人弄出來再說。
同時針對日本國內的輿論戰也在進行,這個就不是以“閩南”號為主了,而是以“日本已經被全世界拋棄”為中心,開始對日本政府進行攻擊。
這對日本來說,又是一個重磅炸彈。
其實類似日本這樣的小國,他們的國民是敏感而又自卑的。
如果是日本和民國正處於戰爭邊緣,當日本的國力佔優時,自然會信心爆棚,他們會竭盡所能的各種秀優越,各種地圖炮,各種沒底線,用來表示他們的樂觀。
但當日本人面對西方國家時,這個國家的人同時也是極度自卑的,他們會自卑到提不起任何對抗的情緒,會全心全意給人當孫子,證明自己有當孫子的能力。
於是當日本被全世界拋棄的訊息開始在日本傳播時,恰逢英國宣佈和日本終止“同盟關係”,於是所有的日本人都成了留言傳播者,這個訊息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擴散到整個日本。
所謂三人成虎,當所有的日本人都在談論這個訊息時,“流言”已經不僅僅是流言了。
尤其令很多日本人不能接受的是,蘭芳不過是一個新生的以華人為主的國家,就為了這麼一個國家,西方國家居然集體拋棄了日本,這簡直不可思議。
要知道,經過甲午清日戰爭和日俄戰爭的一系列勝利,很多日本人認為,他們已經脫離了亞洲國家的層次,開始加入西方列強的行列,而現在僅僅是為了個蘭芳,就被西方列強集體拋棄,這讓日本人感到他們剛剛樹立起不久的自尊心格外受損。
於是當日本人有氣沒處撒的時候,日本政府就成了出氣筒。
出現這個局面,政府絕對要付大部分責任,首相怎麼著也要辭職的吧?內閣怎麼著也要重組的吧?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