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瑋在高麗實行了和明國本土一樣的政策。
他聯合復興會組織和軍隊力量消滅了高麗的地主階級和文人士大夫階級,將他們連根拔起,使得高麗原先的統治階層全部覆滅。
他們覆滅之後,明國勢力填充進來,大量的集體農莊和手工工場取代了基層統治單位,填補了這一空缺,使得高麗的整個體制已經完全對上了明國的體制。
集體農場和手工工場不僅可以提供糧食和軍械,還因為基層組織架構的完善,進行戰爭動員的時候,也會具有明國本土一般的優勢,可以快速實現戰爭動員,為大軍後勤提供可靠運力。
不僅如此,胡瑋經過五年的辛勤工作,為大軍的戰爭積蓄了大量糧秣和軍需物資。
據他自己所說,他所積蓄下來的糧食和軍械屋子大概是可以提供大軍征戰所用差不多一年三個月。
這可不是單純的大軍駐紮在原地使用一年三個月。
而是在十萬大軍出動征戰的基礎上,加上動員十五萬至二十萬左右的民夫,還有五萬左右的馬、驢子和騾子等牲畜,包括後勤方面的一切人員和牲畜在內。
大軍出動征戰,後勤人員辛苦運輸,從高麗港口出發抵達日本列島,在這樣的情況下,隨著巨大的戰爭消耗和後勤消耗,足以供這一系列人員一年三個月的消耗。
戰爭期間自然是需要保留一部分人員繼續從事農業生產的。
在戰爭體制之下,如果戰爭持續超過一年,那麼下一年度收穫的食物和各大工場加班加點製造軍械,那麼一年積累所得又可以為大軍提供三個月左右的糧食物資。
也就是說,如果戰爭時間持續一年以上,高麗行省總共可以以一個行省的地區為所有戰爭所需要的人員獨立提供一年半的物資支撐,甚至不需要遼東行省的幫助。
蘇詠霖得知以後立刻派遣一支計吏團隊渡海前去核實,兩個月以後,共和二零一七年三月初,計吏團隊回來了,說物資數量不對。
胡瑋保守了。
起碼保守了兩個月的物資量,實際上高麗積蓄的物資量足夠大軍遠征日本一年零五個月的使用。
問他原因,他說這兩個月的物資量必須要空出來留作餘地,因為大家需要考慮到大軍渡海遠征日本列島可能遭遇到的海上風暴。
這五年他不斷派人考察從高麗渡海遠征日本列島的路線,向熟悉這一航線的商旅詢問水文狀況,得知渡海遠征風險很大,一個不小心就會遇上海上風暴。
海上風暴對船隻的傷害極大,一旦遇上海上風暴,那麼一整個船隊的物資都可能傾覆,就此損失掉,不能用作戰爭使用。
所以這兩個月的物資量是算在了預備損耗當中,給整體損耗留餘地,讓軍隊更加理智的安排作戰任務。
好傢伙,他居然做到了這個地步,蘇詠霖都忍不住的要為他鼓掌。
而既然他的準備已經到了這個地步,如果不適時的開啟這場作戰計劃,也就對不住他和整個高麗的奮鬥了。
這場戰爭勝利之後,蘇詠霖就打算正式推動高麗王國向高麗行省的轉變,雖然高麗事實上已經是個徹徹底底的行省了,連教育都全盤漢化了和革命化了,但是到底還是該有些儀式感。
於是蘇詠霖召開了軍事部全體擴大會議,準備正式商討一下對日本的作戰計劃。
對於日本國作戰的計劃是很久以前就被定下來的,蘇詠霖在會議上重新闡述了對日本作戰的必要性。
除了獲得大量貴重金屬和打通北洋航線之外,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目標是清剿南宋餘孽。
根據天網軍密探的彙報,日本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平清盛麾下有數量不少的原南宋官員正在為他做事,做著日本國的官員,切實的提升著日本國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