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大軍南下,必然是需要糧道的。
具體的糧道並不好分析在什麼地方,一定是被明軍藏得很好,但是攻敵必救之處本就是兵法要義。
南陽作為明軍後方重鎮,不管糧道是否接近,難道明軍還能放著不救?
大軍主力全都南下進攻襄樊了,主力都被襄樊守軍拖住了,這個時候不就是圍魏救趙的好時候嗎?
李顯忠決定發揮一下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對明軍展開一次大膽旳進攻。
自明宋開戰以來,宋軍諸將皆畏懼明軍,不敢與明軍正面抗衡,但是經歷過之前一場主動進攻作戰的李顯忠完全不認為自己不如明軍,完全不覺得自己一定會輸給明軍。
他之前敢用一萬人挑戰明軍兩萬多人,這一次就敢用八萬人和明軍七萬人幹一仗。
八萬援軍中,有三萬是絕對主力,是他自己訓練出來的嫡系部隊,他很有信心,以這三萬人作為基礎嚮明軍開戰,他有戰勝的把握。。
然後他就開始設計戰術。
他之前聽聞明軍的一些戰例,的確非常佩服明軍的締造者蘇詠霖。
蘇詠霖在兵力弱小的時候,曾多次利用強敵金人的弱點在金國疆域內大開大合四處破壞,把敵人主力耍的團團轉,而自己則在運動作戰之中將敵人主力消滅。
他覺得自己也可以學習一下蘇詠霖。
就目前的態勢來看,攻敵必救之處是一個好方法。
用攻打南陽的策略調動明軍回師援助,減輕襄樊的壓力, 給主力軍隊進攻襄樊、與襄樊守軍裡應外合擊潰明軍創造機遇。
明軍包圍襄樊進攻,未嘗沒有圍點打援的想法, 而李顯忠決定反其道而行之。
他相信襄樊的堅固絕非明軍可以輕易攻破, 在這樣的情況下, 他攻打遠沒有襄樊那麼堅固的南陽,又會如何呢?
而且根據情報, 明軍主力也就是一個河南兵團,暫時沒有其他明軍兵團南下參戰的情況,除卻三萬人駐守在淮南東路, 整個河南地區其實也就七萬明軍。
進攻襄樊必然要出動大軍,留下來防守河南的明軍數量一定很少,撐死了也就一兩萬,所以說, 前往襄陽的明軍大概也就在五萬之數。
根據之前的判斷,江南西路的賊軍總人數可能比較大,但是他們的戰線拉的那麼開, 能夠投入襄陽地區的兵力估計也就兩三萬, 加在一起,明軍總兵力大概和宋軍援軍的數量是差不多的。
在缺少一手情報的前提之下,李顯忠做出瞭如此判斷——倒不是他不願意搞到更多穩妥可靠的訊息, 實在是他們搞不到更多準確的情報了。
派去刺探訊息的細作、哨騎去得多, 回來的少, 帶回來的訊息更少,目前也只能做到這個地步,李顯忠明顯察覺到明軍方面有意識的針對宋軍的刺探做出了應對。
而且效果還很好。
儘管如此, 李顯忠覺得自己也能分析出大概的數字,剩下的方面,就要靠戰術來達成了。
兵法上所謂攻敵必救之處是很有道理的, 他相信自己派兵打南陽,必然調動明軍大部隊回援, 派兵不用多,一萬足夠,但是聲勢要響亮,要給明軍營造出大軍主力奔襲南陽的場面, 逼迫明軍大軍回援。
趁這個機會, 他再用主力宋軍進攻襄陽, 解除封鎖線, 剿滅剩餘明軍,以此將戰局扭轉。
因此,雖然戰況危急,雖然敵人強大,但是屆時明軍在戰場上所能保留的兵力也就四五萬的樣子,而宋軍還有七萬人的主力和襄樊守軍四萬人。
十一萬對五萬,優勢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