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四姑子便被親孃的妹妹她抱回去養活,姨母無子又喪夫,去了的丈夫有個小鋪面留給給她賣些雜果零碎,日子過得好比姊妹幾個都好。可到了說親卻死活不肯聽姨母的,非要嫁給隔條河對門家的兒子,姨母怎麼勸都不聽,氣的姨媽舊疾復發,趕了她家來,如今日子也就這麼含混的過著。
這幾個大小姑湊在一塊兒每個人都能開鑼唱大戲,沈氏自小便怯弱慣了,還是嫁了人自己當家了才立起來些,見著這些姑子腦袋就跟箍桶似的,平日裡不甚走動,到了年節湊一處必要挑她的刺兒,只好把事都做在頭裡,眼看蓉姐兒睡熟了,便讓梅姐兒進屋裡守著她,自個兒挎了籃子去拿定好的雞鴨鮮魚。
案鮮小菜都是備好的,燒雞肥鴨拿油紙包起來放進籃子裡,冬日裡沒有鮮果菜蔬,只撿幾根老藕當作鮮菜便家去了。
蓉姐兒睡得小臉紅撲撲,額頭上泌著汗,梅姐兒支著手盤算怎麼買銅鏡花粉,餘下的錢再添些個手絹絨花也夠了,貨郎擔子上那些個小米珠兒買下一盒串一串也能給自己添個首飾。
她想的入迷,連蓉姐兒發汗口中呼呼喘氣都沒發現,沈氏一進門就瞧見了,趕緊給女兒鬆開些被褥,拍起來餵了些水,眼睛往梅姐兒身上斜一斜道:“菜我擺在廚下了,你把雞鴨掛到房樑上別給耗子咬了。”
梅姐兒這才回神,應一聲往灶下走,心裡還念念想著新首飾。王四郎夫妻再待她不錯,也置不了許多首飾,沈氏自己有的,總也給小姑子添一份,可她心裡打著積蓄的主意,闔家也不過吃上頭好了些,穿衣首飾自然不及蘇氏跟桃姐兒。
桃姐兒才只多大,七歲的人兒就帶著金丁香了,腕子上還用四五個金珠兒串戴著,梅姐兒眼熱不過,也想要串個米珠戴在耳朵上,她渾沒在意嫂嫂的不滿,到灶下涮了鍋碗掛起雞鴨,轉身回屋把這些時候攢下來的錢又點了一遍,只等著明兒姐姐們來了,託三姐給她置辦。
沈氏把蓉姐兒拍哄得不哼哼了,就叫她自己下地玩耍,摸過櫃上頭擺著的竹筐裁布縫襪子,自王四郎跑了單幫,腳上的鞋襪費得厲害,沈氏得了空就納鞋底,攢到五雙就開始做鞋幫鞋面兒,她捏著針又嘆一口氣。
丈夫是個風性子,到哪兒都定不了,跟人跑了幾回江州城,就嫌濼水地方窄了,發了願要舉家辦到江州城裡過活,還說甚麼“往後也給你買個洗腳丫頭。”沈氏一勸,他便不耐煩的皺起眉毛,虎目一瞪,說她是婦人家心小。
蓉姐兒忽的抱住沈氏的腿,衝她咧開嘴笑,也不知什麼時候從竹筐子裡翻出朵瑣好了邊的花來頂在腦門上,沈氏眉頭一展把愁思都丟到腦後,瞅著閨女便笑,拿手指頭去刮她的嫩臉。
天將暗未暗,王四郎一身酒氣的回了家,沈氏早曉得他要吃酒,拿老藕搗成泥用紗布擠出汁來溫熱著給送下一小杯去,到了晚間還不醒,蓉姐兒倚在床邊眼巴巴瞧著,嘴巴扁著要哭不哭的樣子。
沈氏不好獨放王四郎一個在家,梅姐兒還小怕她看不住蓉姐兒,只好哄女兒:“元宵的煙火花樣更多,咱們那時候去瞧。”
蓉姐兒抱著手低頭不肯應,梅姐兒自家也想去瞧:“我抱著她去吧,不往橋上走,沿河看一看就家來。”沈氏還是掛心女兒,拿出個纏腰來把梅姐兒跟蓉姐兒的腰帶綁在一處繫了個扣藏進袍子裡,又定下時辰:“這會子去,等月亮升起來就回來。”
梅姐兒應一聲,抱著侄女出了門。
作者有話要說: 謝謝雲裳的地雷~~
麼麼噠
明天愫生日啦~~
看樣子是不能雙更了
於是明天留言的小夥伴們,還是發個小紅包,記住哦超過二十五個字喲!!!!字數特別多的當然紅包也會更厚一點啦~~嘿嘿~~~~
捂臉求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