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雲密佈,山雨欲來。
十萬大軍的營盤全都動了起來,場面可謂壯闊。
李勣的軍令下達後,沒人敢怠慢,平日裡與李勣玩笑甚至互相打罵的名將如契苾何力,高侃等人,也老老實實地執行李勣的軍令。
三軍主帥,軍令一出,莫敢不從,沒人敢對李勣的軍令有任何質疑,更不會懷疑李勣軍令的正確性。
對於局勢的判斷,對於出手的時機,以及進攻的方向和目標,李勣的決定向來是非常精準且穩健的。
貞觀年間,大唐名將風華正茂的時候,那時能夠壓住李勣一頭的唯有戰神李靖,後來李靖去世,在用兵打仗方面,李勣便是毫無爭議的第一把交椅。
一生征戰,素無敗績,名將已老,如今是李勣人生最後一場謝幕戰,可以說,他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是他畢生征戰的經驗判斷,在這方面,沒人比得上他。
高侃領著三萬兵馬先行出發,奉李勣的軍令,三萬兵馬必須將高句麗的五萬大軍殲滅,至少是擊潰,破壞高句麗意圖收復東部的計劃。
唐軍大營裡還剩近九萬兵馬,包括了會師的李欽載所部。
說是兵強馬壯,倒也說得過去,大唐征戰的特色向來是以少擊多,史書上常有記載的事蹟,往往都是唐軍以數千擊潰數萬,如今唐軍主力還有十餘萬,自然是數十年難得一見的富裕戰。
所謂“富裕”,只是相對唐軍以往征戰的人數而言,事實上,只論敵我雙方兵馬人數的話,唐軍其實還是處於劣勢的。
高句麗雖然屢屢敗退,可加上拱衛都城平壤的軍隊,舉國上下如今至少還有二十萬的兵馬,幾乎倍於唐軍。
畢竟是在別人的國土上作戰,唐軍本就失了地利人和,高句麗就算全軍覆沒,國主一聲令下,仍然可以就地招募幾十萬烏合之眾繼續對抗。
可見兩代王朝三代帝王對高句麗的征伐皆無功而返,確實是存在很大的難度的。
大營內的將士們都在準備收拾營帳,磨刀擦戟,穿戴甲冑。
李欽載卻賴在李勣的帥帳不肯走。
“你還有事?或是說,你對老夫的佈置有疑慮?”李勣瞥著他道。
李欽載急忙道:“不敢不敢,爺爺光輝而偉大,孫兒怎敢質疑。”
李勣捋須道:“有事說事,沒事就滾,莫考驗老夫的耐心。”
李欽載遲疑了一下,道:“孫兒覺得,爺爺不宜長途勞累,不如留在遼東城,進攻烏骨三城的兵馬各有將領統帥,爺爺不必操心,您年紀大了,孫兒擔心有危險……”
李勣嗤笑:“說的什麼屁話!老夫是三軍主帥,軍令已下,全軍開拔,老夫怎就不能與將士們同進退?敵人難道會潛入帥帳刺殺我不成?”
李欽載沒吱聲。
兩國交戰,刺殺雙方主帥的事有沒有?
當然有,戰爭的目的是勝利,只要能勝利,各種手段都是合理的,包括暗中刺殺,李欽載組建的特戰小隊不就是幹這事兒的嗎?
事實上,李勣從率軍進入高句麗開始,便遇到過不下十次針對李勣的刺殺,只不過唐軍大營戒備森嚴,敵人還沒摸進大營就被周圍巡弋的將士擊殺了。
最兇險的一次是在行軍途中,敵人算準了李勣經過的時機,從山上滾下無數巨石,差點把李勣碾成肉泥。
這些都是兩軍會師之後,李勣身邊的部曲偷偷告訴李欽載的。
李欽載擔心的不僅是李勣的安危,更擔心他的身體。
李勣終究已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這場人生謝幕之戰快耗盡了他的精血。
兩軍會師之後,李欽載看得出李勣明顯蒼老了許多,頭上的白髮也更多了。
這把年紀頂風冒雨行軍打仗,李欽載很擔心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