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道理,議論者還認為死去的人有知覺,太糊塗了。人病得將要死的時候,與火將要熄滅的時候有什麼差別呢?火熄滅了光消失了而燭還存在,人死後精氣消失而形體還存在。說人死了還有知覺,這就如同說火熄滅了又還有光亮出現一樣。
【原文】
62·12隆冬之月,寒氣用事,水凝為冰。逾春氣溫,冰釋為水。人生於天地之間,其猶冰也。陰陽之氣,凝而為人,年終壽盡,死還為氣。夫春水不能復為冰,死魂安能復為形?
【註釋】
年:指活的歲數。
【譯文】
隆冬季節,寒氣主宰一切,水凝結成冰。越過春季天氣溫暖,冰融化成水。人生在天地之間,他們就好比是冰。陰陽之氣,凝聚成人,年歲到了盡頭,死了又還原為氣。春水不能再結成冰,死人的魂怎麼能再現形呢?
【原文】
62·13妒夫媢妻,同室而處,淫亂失行,忿怒鬥訟。夫死妻更嫁,妻死夫更娶,以有知驗之,宜大忿怒。今夫妻死者寂寞無聲,更嫁娶者平忽無禍,無知之驗也。
【註釋】
妒、媢(mào冒):《說文》:“妒,婦妒夫也;媢,夫妒婦也。”
【譯文】
夫妻互相嫉妒,同在一室居住,淫亂而行為不正,經常忿怒爭辨是非。
夫死妻改嫁,妻死夫另娶,用死人有知覺這種說法來檢驗改嫁和另娶這件事,死去的夫或妻應該大為忿怒。如今已死的夫或妻都寂寞無聲,改嫁的另娶的也很平靜沒有災禍,這就是死人沒有知覺的證明了。
【原文】
62·14孔子葬母於防,既而雨甚至,防墓崩。孔子聞之,泫然流涕曰:“古者不修墓。”遂不復修。使死有知,必恚人不修也。孔子知之,宜輒修墓,以喜魂神,然而不修,聖人明審,曉其無知也。
【註釋】
防:指防山,在今山東曲阜東。
事見《禮記·檀弓上》。
【譯文】
孔子埋葬他的母親於防山,不久暴雨到來,防山的墓倒塌了。孔子聽說了這件事,傷心地流著淚說:“古代是不修墓的。”於是就不再為他的母親修墓。假如死人有知覺,一定會怨恨活人不為他修墓,孔子相信這一點,應該立即修墓,以此討好魂神,然而孔子卻不修墓,說明聖人明白道理,知道死人是無知的。
【原文】
62·15枯骨在野,時鳴呼有聲,若夜聞哭聲,謂之死人之音,非也。
何以驗之?生人所以言語籲呼者,氣括口喉之中,動搖其舌,張歙其口,故能成言。譬猶吹蕭笙,蕭笙折破,氣越不括,手無所弄,則不成音。夫蕭笙之管,猶人之口喉也;手弄其孔,猶人之動舌也。人死口喉腐敗,舌不復動,何能成言?然而枯骨對呻鳴者,人骨自有能呻鳴者焉。或以為秋也,是與夜鬼哭無以異也。秋氣為呻鳴之變,自有所為。依倚死骨之側,人則謂之骨尚有知,呻鳴於野。草澤暴體以千萬數,呻鳴之聲,宜步屬焉。
【註釋】
鳴呼:“呼”為“呻”誤,又與“鳴”字誤倒。下文屢見“呻鳴”二字連用,決此為誤。歙(xī西):收、合。
秋:當作“妖”。妖,一作“襖”,與秋形近而誤。下句“秋”字同此。草澤:泛指荒野。暴:同“曝”。露。
屬(hǔ主):連續。
【譯文】
枯骨在野外,有時發出哀嘆鳴叫的聲音,好像夜間聽到人的哭聲一樣,認為這是死人發出的聲音,那就錯了。用什麼來證明這一點呢?活人之所以能夠說話嘆息,是由於氣包含在口喉之中,動搖舌頭,口一張一合,所以能夠說話。好比吹奏蕭笙,蕭笙折斷破損,氣散了不能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