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兩翼以為支撐,這樣的進攻往往就會失去依託,從而導致旋得旋失的局面。所以,但凡有所作為的北伐,大抵都是從兩翼著手。以山東蔽翼淮泗上游,以荊襄屏護長江上游,是為歷代北伐的最好態勢。
甲申年的北伐,就是在這種所謂的“最好態勢”下展開的。由於趙瑟和傅鐵衣私下達成的協議,江南首先確保了山東一翼的安全。即便出於“金匱之盟”的約束和幽燕方向的牽制,傅鐵衣不大可能直接出兵攻打葉十一,但至少他也絕不會出兵江南,威脅淮泗。更美妙的是,他天然地阻止了其他人,比如幽燕的盧文瑤和韓德功,以及常山的龐瑋對山東乃至整個中原東部的干擾,並且他會慷慨地借道給北伐軍,使之可以無所顧忌地從山東側翼出兵。緊接著江南和巴蜀的盟約又使他們得到了荊襄一翼。再加上兩淮正面,三個方向同時展開,一下子就將整個局面都撐開了,從而獲得了戰爭的主動權。
那麼,從戰爭佈局上看,這一攻略將東南乃至整個長江以南的整體優勢發揮到了最大,將中原乃至整個北方的戰略空間壓縮到了最小,堪稱壓倒一切的戰略。而在壓倒一切的戰略之上,還有壓倒一切的統帥和幕僚。
翻開甲申年北伐的名單,是一份強大到令人頭暈目眩的統帥集團和幕僚集團。從狄桂華到張襄,從元元到羅小乙,從傅鐵衣到曹秋何,如果不算盧文瑤的話,可以說,除開葉十一本人之外,成名於大鄭王朝後期直至末期、迄今為止仍然還活著的全部名將都萃集於此了。換言之,除了葉十一本人之外,他手下的任何將領到目前為止都遠比不上這份名單上的人物赫赫有名——當然,一切有名皆來自無名,這些將領們終究也會成為史書中那種金光閃爍的存在。但那畢竟是在以後,在新的王朝,而不是在現在。
或者,正如幾十年之後,最後一位曾經參與了這場戰爭的將領在他八十一歲高齡死去前所感慨的那樣:“甲申年北伐啊,那場戰爭……似乎舊時代所有的大人物都集中到我們的對手那裡去了。當然,我們這一邊也是有非常了不起的人物的,但是,你能理解嗎?大多數時間,你的對手不是人,而是那種甚至在你出生之前就已經橫掃天下的老妖怪……不管怎麼說,他們都死了,那些真正了不起的人。而我們這些平庸之輩,因為幸運所以才活到了最後。然後我們也就厚顏無恥地被稱為名將了,只因為我們活得久而已……”
至於幕僚集團,情況則要複雜得多。因為這些人物雖然重要無比,不可或缺,卻大多隱藏於幕後,很少站到臺前來,於是他們中的大多數往往默默無聞湮沒於歷史的浩渺雲煙。然而,從有限的幾個知名人物中,仍然可以看到端倪——
比如說陸子周和歐陽憐光,或者很難公平判斷陸子周和歐陽憐光究竟誰更擅長於謀略,不過,如果只是根據最後的生死結局來確定他們之間高下,那麼歐陽憐光的確是死於陸子周的謀略。
趙簫的確的相當厲害的人物,但在甲申年的時候,他的立場與心理都極其微妙,很難相信他會為了對付自己的家族,對付自己的親妹妹而竭盡全力。
論及流芳百世的名臣,江中流絕對可以算上一號,但在統籌協調,保障後勤軍需等等方面,不管他貪官的名聲怎麼震爍古今,他都絕對比不上薛玉京。
……
這樣,南方的北伐最終實現了最好的戰略配合最強大的陣容。而反觀葉十一一方,目前卻正是他最虛弱的時刻。
葉十一的勝利來得太快了也太順利了,根本來不及徹底消化。急遽擴張的土地迅速分薄了他的兵力,他的戰線從疆土的最西端一直拉到最東端。如此漫長的戰線,想要確保不失,唯一的指望就是葉十一本人軍事才能了。除非葉十一能像宣華三十一年那樣如一隻獵犬般不知疲倦的反覆奔波於漫長而漏洞百出的烽火線上,沒有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