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講學還注意自然啟發,著重新的發現。對學生只指導研究,從不點名,從無小考;就是大考,也只是依照學校的規章舉行,沒有不及格的。他常說:問答式的筆試,不是觀察學生學問的最好辦法,因此每次他都要求學生寫短篇論文代替大考。但陳寅恪又強調:做論文要有新的資料或者新的見解,如果資料和見解都沒有什麼可取,則做論文也沒有什麼益處。
季羨林寫《回憶陳寅恪先生》寫道:我旁聽了寅恪先生的“佛經翻譯文學”。參考書用的是《六祖壇經》,我曾到城裡一個大廟裡去買過此書。寅恪師講課,同他寫文章一樣,先把必要的材料寫在黑板上,然後再根據材料進行解釋、考證、分析、綜合,對地名和人名更是特別注意。他的分析細入毫髮,如剝蕉葉,愈剝愈細愈剝愈深,然而一本實事求是的精神,不武斷,不誇大,不歪曲,不斷章取義,他彷彿引導我們走在山陰道上,盤旋曲折,山重水複,柳暗花明,最終豁然開朗,把我們引上陽關大道。讀他的文章,聽他的課,簡直是一種享受,無法比擬的享受。……寅恪師這種學風,影響了我的一生。
陳寅恪在清華授課時,不但清華的教授如朱自清、吳宓、劉文典與各系學生經常前來聽課,遠在城內的北大學生和年輕教員,也成群結隊,走出古城,穿越西直門,跑到離城幾十裡的西北郊外清華園“偷聽”陳寅恪講課。據聽過陳氏課的學生回憶,若從北平城內到清華園,宛如一次短途旅行,頗費一番周折。沿途幾十裡全是一片接一片的農田,秋天青紗帳起,尚有綠林人士攔路搶劫,甚至不惜鋌而走險,殺人越貨。前往聽課的師生曾幾次遇到過攔路劫財的強盜,多虧每次都靠人多勢眾,手裡又各自拎著木棍鐵器等防身傢伙,對方不敢輕舉妄動。即使如此,北大師生也願冒險出城,親自聆聽陳寅恪上課時那如同天幕傳來的梵音絕唱。相對城內北大的偏遠,近在燕京大學的學生與教員,則得天時地利之便,一溜小跑即可到達清華講堂,先是喘著粗氣,接下來屏息靜氣,美美地享受一頓免費大餐。人云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但在陳寅恪這裡卻是例外。
在清華,陳寅恪是名教授。除了本校歷史和中文系的學生聽講外,還有校外旁聽生,“慕名而來,滿載而歸”。當時在燕京讀書的週一良回憶道:“我從燕京到清華旁聽(實際是偷聽,因為不需辦任何手續)陳先生的課,感到與以往所聽的中外歷史課大不相同,猶如目前猛放異彩,佩服不已。那時一起去聽課的,有在當時的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工作的餘遜、俞大綱(都已經逝世)。我們這幾個青年都很喜歡京劇,下課以後,常常討論說:真過癮!好像又聽了一場楊小樓的拿手戲!”羅香林也回憶道:“陳師對學生的愛護,真是無微不至,不但在學術上的個別引導,使學生個個都走向專門研究,能漸漸有新的發現的境地,就是對學生的日常生活,乃至於畢業後的就業情形,也非常關心。”
1946年,陳寅恪從歐洲回到清華,此時他雙目已盲。歷史系主任雷海宗勸他休養一段時間,他不聽,並要求在中文系也開一門課。雷海宗的助手王永興勸他:“一門課已經夠辛苦了,是否不要在中文系上課了?”他嚴肅地說:“我拿國家的薪水,怎能不幹活?”送走雷海宗,陳寅恪立即吩咐當時在場的弟子王永興,通知在歷史系、中文系各開一門課,立即行動,不得有誤。雷海宗不忍見到一位雙目失明的老人來回奔波,於是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讓學生到陳宅上課,陳寅恪應允。許多年之後,王永興對陳寅恪這一做法曾深情地回憶道:“使我感動的是他那樸實而堅定的語言,他沒有說過作為一個教師應該如何如何的冠冕堂皇的話,但是,他的身教要比那許多話高明得多。今天,我作為一個教師,雖學識淺陋,但仍要每學期開兩門課,是因為每每想起老師身教如此,不敢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