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退出了議事廳。
不過。
其他人都在退出議事廳。
只有田豐,還在站在那裡,一動不動。
等眾人都退走後。
趙風疑惑道:“元皓兄,可還有事?”
田豐點了點頭,對趙風行了一揖:“奉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只是其一。”
“當主公一掃寰宇後,可以學習堯舜之事!”
趙風點了點頭。
田豐這是擔心自己想岔,所以留下來補充自己的觀點。
畢竟按照王機所言。
田豐這個戰略,最後會導致,自己被其他諸侯給剿滅。
而即便僥倖成功,自己最後為了不背上‘篡位’‘謀逆’的罵名,也只能當一輩子漢臣。
而學習堯舜這話,顯然就有點大逆不道了。
這自然不能當著眾人的面,直接說出的。
第六百九十四章 又一真相
堯舜禪讓的故事,被後世廣泛流傳。
當然,不但是後世,就連漢末,其實也是在流傳的。
但趙風當初在學習這段歷史時,就覺得十分奇怪。
為什麼堯、舜、禹,都是在禪讓大位。
如果古代人,就有這麼‘民主’的讓位一說。
那從堯、舜、禹,的‘民主’時期,一直到清朝結束,難道社會一直處於倒退發展?
這顯然是,不符合社會發展進步一說的。
因為在堯、舜、禹‘禪讓’之前,黃帝王朝子孫相傳,共傳了七君。
如果從皇帝子孫相傳七世,然後到堯、舜、禹的相繼‘禪讓。’
這就是社會發展的進步。
之後的幾千年,又回到了子孫相傳,那自然就是社會發展的倒退了。
關於堯、舜、禹的故事。
漢末現在最常見的,孔子撰寫的《尚書》版本。
故事大概就是。
堯,號陶唐氏,是帝嚳的兒子、黃帝的五世孫,居住在西部平陽。
堯當上部落聯盟的首領,和大家一樣住茅草屋,吃糙米飯,煮野菜作湯,夏天披件粗麻衣,冬天只加塊鹿皮禦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爛不堪絕不更換。
老百姓擁護他,如愛‘父母日月’一般。
堯在位七十年後,年紀老了。
他的兒子丹朱很粗野,好鬧事。
有人推薦丹朱繼位,堯不同意。
後來堯又召開部落聯盟議事會議,討論繼承人的人選問題。
大家都推舉虞舜,說他是個德才兼備、很能幹的人物。
堯很高興,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並考驗了三年才將帝位禪讓給舜。
舜,號有虞氏,傳說是顓頊的七世孫,距黃帝九世,生於諸馮。
舜接位後,親自耕田、打漁、製陶,深受大家愛戴。他透過部落聯盟會議,讓八元管土地,八愷管教化,契管民事,伯益管山林川澤,伯夷管祭祀,皋陶作刑,完善了社會管理制度。
他也仿照堯的樣子召開繼位人選會議,民主討論。
大家推舉禹來做繼承人。
舜到晚年身體不好,依舊到南方各地去巡視,竟病死在蒼梧的途中。
舜死後,禹做了部落聯盟的首領。
這些記載,都在孔子撰寫的《尚書》之中。
也就是,只要是讀書人,讀到的就是這種版本。
而趙風現在身居高位。
自然不可能,單單隻看一些傳統的書。
因為很多書,比如《帝王心術》一類的書籍,普通人自然是看不到的。
而從眾多,普通人無法查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