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海軍能夠派往西太平洋作戰的潛艇不會超過四艘,即在一九三八年底開始建造,從一九三九年六月底開始服役的四艘“魟”級。
正是沒有能力建造大型潛艇,所以在一九三八年之前,中國建造的全是小型潛艇。
只是,在戰術上,中國海軍更懂得潛艇的價值。
當然,這也與中國的處境有關,或者說與潛在的敵人有關。
道理很簡單,日本是一個典型的島國,與英國極為相似,海上航線關係到了日本的生死存亡。甚至可以說,只要海上航線被切斷,即便本土沒有遭到攻擊,日本也會在戰略封鎖下戰敗。
要知道,日本連糧食都不能做到自給自足。
如此一來,中國海軍自然更加重視破交戰,也就更加需要潛艇去切斷日本的航線,從戰略層面上打擊日本。
顯然,中國與日本的關係,跟德意志第二帝國與英國的關係極為相似。
事實上,這也是中國海軍師法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把潛艇當做破交作戰主力看待的主要原因。
可惜的是,中國海軍的潛艇部隊不夠強大。
雖然在大戰爆發的時候,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的潛艇部隊也不夠強大。主要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擊敗英國的不是潛艇,而是公海艦隊,所以在大戰後,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不是很重視潛艇。大戰爆發的時候,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總共只有五十七艘潛艇,其中只有二十二艘是遠洋潛艇。但是與之相比,中國海軍潛艇部隊的差距依然明顯,當時只有十二艘遠洋潛艇。
也正是這十二艘遠洋潛艇,在大戰初期發揮了誰也沒有想到的作用。
到八月底,日本海軍不得不像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英國學習,組建運輸船隊,並且動用反潛戰艦為商船護航。
可惜的是,日本海軍的護航戰術並沒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
前面已經提到,日本海軍其實沒有合格的反潛戰艦,即便是專職反潛的驅逐艦,也沒有足夠強大的反潛戰鬥力。
更何況,日本海軍一直不太重視反潛作戰。
到八月底,中國潛艇在取得了幾沉數十艘日本商船的戰績後,竟然沒有損失一艘潛艇!
要知道,這幾乎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同一時期,德意志第二帝國已經在北大西洋的破交作戰中損失了三艘遠洋潛艇,而且取得的戰果遠不如中國海軍。
可以說,在劉伯恩宣佈對日戰略封鎖之前,中國海軍的封鎖行動已經初見成效。
隨著中國當局正式表態,日本的處境就更加艱難了。
九月三日,日本駐美大使竹內光一就在會見美國國務卿的時候提到,希望美國出面向中國表示抗議。
其實,竹內光一此舉完全沒有必要。
即便他不提到,美國也會向中國抗議。道理很簡單,美國是日本的第一貿易國,而日本是美國的第三貿易國,日美貿易完全依靠海運,如果中國對日進行戰略封鎖,必然會對美國造成影響。
要知道,在美日航線上航行的不僅僅是日本籍船隻。
此外,在八月中旬,德意志第二帝國宣佈對英國實施戰略封鎖之後,美國就發表了抗議宣告,宣稱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破交作戰,已經對美國船隻的自由航行權構成威脅,德意志第二帝國必須為擊沉美國船隻負責。
次日,美國國務卿就召見了中國駐美大使牛柄勳,正式提出抗議。
問題是,抗議有用嗎?
雖然牛柄勳承諾,中國海軍不會襲擊美國船隻,也不會阻止美國與日本之間的正常貿易往來,但是希望美國能嚴守中立政策,不得向日本提供武器裝備等戰爭物資,不然美國就得為其行為負責。
說白了,只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