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挾,又見裹挾。
那些稍微還過得下去的日本農民,其實不太情願跟著造反。但他們別無選擇,房子被起義軍燒燬,糧食被起義軍拿走,必須跟著一起造反才能活命。
二十四個村落,一萬多農民參與,朝著鶴丸城席捲而去。
他們沒有學《大同集》分田,但宣佈農民擁有土地。誰名下的永佃田就歸誰,那些土地不再是領主的,而屬於農民自己所有。
起義不但聲勢浩大,而且速度奇快,都沒等島津義正聚兵,農民軍就已經逼近城下。
數百個擁有武器的鄉士和浪人,是農民軍當中的絕對主力。其餘農民,都拿著竹槍和木棍,有的乾脆提著鋤頭就上戰場。
這種烏合之眾,放在五十年前,島津家能夠輕鬆解決。
可如今全日本都差不多,馬放南山,刀槍入庫。領主貴族只知享樂,武士大量失業變成浪人,根本就能力鎮壓起義。更何況,自從被大同軍胖揍一頓,島津家就徹底躺平了。
那江戶時代二百多年,一千多次農民起義是怎麼擺平的呢?
很簡單,答應農民的訴求,農民軍就會自己散去。等風聲過了,弄死當時的領頭人,重新再加稅也是一樣的。
這回卻不一樣,以《大同集》為指導,農民需要獲得田產!
島津義正緊急招募城下浪人防守,並許諾戰後繼續聘用他們。
但浪人們已經吃過一次虧,當年幫著打大同軍的,戰後依舊還是浪人。而幫著大同軍打仗的,戰後有些卻被聘用為武士。
該幫誰,一目瞭然。
而且,城下町那些浪人,早就跟農民軍有聯絡,他們自己也有造反意願。
攻城戰打響不久,守城浪人反戈一擊,農民軍趁機殺入城中。島津家的貴族們,只逃出去寥寥幾個,其餘全被殺得乾乾淨淨。
隨即,農民軍開始攻略整個鹿兒島。
勢頭很順,隱憂也很大,已經分裂為三股勢力。
第一股勢力,想學《大同集》獲取田產,逼迫幕府改革土地政策,這也是農民起義軍的核心力量。
第二股勢力,大部分是被裹挾而來的,他們不願殺死領主,只希望領主施行善政,降低一下年貢就可以了。領主島津義正雖然被殺,但他的兒子卻跑了兩個,把逃跑的迎接回來做新領主便可。
第三股勢力,是城下町的浪人。他們屬於城士階層,天生看不起鄉士。可這場起義,卻又是鄉士領導的。而且,浪人不需要土地,他們只求能找到穩定工作。
隨著農民軍席捲半個鹿兒島,內部分裂越來越嚴重。
幕府召集全國軍隊鎮壓,好歹湊夠了十五萬。但一半以上還在行軍途中,隔得近的大名部隊,就已在出水跟農民軍幹起來。
農民軍足有十萬軍隊,幕府軍卻只有四萬餘,對峙半月打得不分勝負。
突然,幕府派遣官員過來,宣佈降低鹿兒島農民的年貢。
這個訊息傳出,至少有六成農民軍不願再打。即便那些想獲得田產的農民,也覺得只要能降低年貢,就沒必要跟朝廷拼命。
一個月後,又有兩萬幕府軍抵達戰場。
眼見朝廷官兵越來越多,希望見好就收的農民也變多。浪人反而變得更“堅定”,他們迫切想打勝仗,讓幕府知道自己的價值,等打完仗之後才能找到工作。
鄉士和城士團結起來,村吏和農民卻多無戰心。
決戰之時,鄉士和城士組成的武士隊伍,視死如歸勇勐衝殺,在小範圍內打得幕府軍節節敗退。可放眼整個戰場,多數農民軍卻在潰敗,毫無徵兆的被幕府軍擊潰。
鄉士和城士只能逃跑,帶著一千多革命性強的農民,逃進山裡躲避幕府軍的搜捕。且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