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族要解決如今纏身的麻煩,是必須要付出慘重代價的,權勢土地錢財等等,也包括某些善後的事宜,比如上官父子。
曾經的每一次猖狂跋扈,命運早已為他們標好了價格,現在是八大望族買單的時候了。
上官庭芝因為參劾江南望族兼併土地一事,而被流放千里,但江南望族卻不得不主動上疏,請求天子將上官父子召回來。
不管是自願還是被逼,望族家主們上疏後,這件事被朝臣們議論紛紛,大家的臉上同時露出了幾分荒謬的表情。
透過這道奏疏,也令朝野臣民察覺到,江南望族被狠狠整治一番後,他們終於服軟了,用標準的立正的姿勢接受了捱打。
許敬宗收到望族家主們的奏疏後,一刻也不敢耽擱,立馬將奏疏送進了太極宮。
李治看過奏疏,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一團和氣解決這件事多好,作為天子,就喜歡看這種將相和的美好畫面,這才能顯出他這個天子多麼英明偉大。
執筆二話不說在奏疏上批了個“可”字,李治命禁衛出京,召回正在流放途中的上官父子。
上官儀已致仕,就不必操心了。
上官庭芝本是中書舍人,李治想了想,給他另任了官職,擢晉光祿大夫,任戶部侍郎。
從舍人到侍郎,官升兩級,也算是李治對上官父子這些日子的苦難聊作補償。
此時的上官父子大約還未走出關中,召還聖旨數日可追。
至此,沸沸揚揚的遼東郡公,上官家族與江南望族之間的矛盾衝突,便算落幕了。
江南八大望族成了徹頭徹尾的輸家,輸得一敗塗地,不僅差點被扣上謀反的帽子,還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此事之後,江南富庶之地的許多良田被讓了出來,劃為皇族天家的土地,而李治也趁熱打鐵,命江南各州縣官員造冊統計失地農民的數量,具體到人與戶。
與此同時,長安派出了十餘名監察御史,監督本地官員將那些望族吐出來的土地,平均地分給失地的農民。
從根本上說,李治的這個決定暫時緩解了江南權貴地主兼併土地帶來的一些惡果,雖說無法在根源上解決土地兼併的問題,至少也算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延壽了。
李欽載聽到李治的這個決定後,表示不置可否。
他和李治都很清楚土地問題既敏感又尖銳,李治分給失地農民土地,也算是朝廷對地方世家的一種試探。
這種試探是溫和的,小心的,而且並不觸動本地世家地主的利益。
有用嗎?
或許有用,但不多,從根源上解決問題要有大魄力,先變法,再立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