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整個德國海軍航空母艦編隊立即圍繞雙發飛機上艦問題展開研究和實驗。
整個工作分成兩部分,一部分自然是由航空技術部門負責的飛機研製和改進工作。以便讓飛機儘可能的適應苛刻的海上條件,而另一部分則負責雙發飛機在戰艦上的整備和運轉工作。雖然飛機還沒研製出來,但是弄一個等比例模型在機庫中和甲板上推進退出,模擬整備還是可以的。結果讓人想不到的是,德國空軍碰上的第一個難題不是飛機做不出來,也不是飛機太重太大機庫放不下,而是整備問題!
雙發飛機看樣子很大,但是實際上如果可以折翼的話,那麼他們的寬度會比歷史上的日本海軍的零式戰鬥機更窄,舉個例子,英國人搞過一個艦載版的蚊式飛機,其翼展高達16。4米左右,但是摺疊之後寬度卻只有8。2米!縮短了整整一半,而零式飛機幾乎是沒法折翼的。其翼展達到了11米!日本人都可以讓零式在相對狹小的雙層機庫中運作,那麼德國人自然可以讓折翼後連9米都沒有的bf110在較為寬大的單層大機庫中運作。
關鍵問題是,這東西的重量實在是太大了!2戰的飛機定位和補給可都是靠人力的,尤其是定位,每架飛機都是靠人推到指定位置的!一架bf110不裝彈藥和燃油自重就有5。2噸,這麼重的東西想要推到指定位置實在是有些費勁!尤其是當一艘航母上有一箇中隊的雙發飛機需要起飛的時候,帶給整備人員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
(什麼?你不信?好吧,咱們舉個形象點的例子,大家都推過車吧,一輛朗逸的空重不過1200+千克!而即使以輕著稱的零式52式戰鬥機的空重都有1800多千克,等於一輛半朗逸!而一架bf110等於4個半朗逸的空重!加上近1噸的內油和1。5噸左右的彈藥、副油箱、潤滑油什麼的。這個起飛重量直逼7噸多了!要是完全靠人力推動的話確實太費勁了!)
對於這個情況,德國人的解決辦法是打算把小型汽車弄到航母上,大眾甲殼蟲和桶車都是熱門候選車種,這兩種汽車本來就很小,馬力也夠用所以順理成章的成為了第一代航母整備車輛。而隨著研究的深入,德國人發現雙發飛機的起飛滑跑距離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恐怖。如果以德國用商船改進的長達270米的大型航母為例的話,從甲板後部釋放一箇中隊的雙發飛機並沒有什麼困難。
(這點並不奇怪,歷史上的海基版實驗蚊式飛機在搭載1發魚雷2個100加侖郵箱的情況下,總重量高達10。8噸。如此的重量在30節的甲板風情況下,滑跑距離也不過227米左右。當然,蚊式飛機的發動機功率比較大,最大出力高達1640馬力。從實際情況來看,海面上不可能沒風。而bf110雖然發動機功率有限,但是起飛重量卻很低。加上油料和1噸的炸彈也不過7噸出頭。)
一切都在按部就班的進行,以bf110雙發飛機為基礎改進的艦載機在德國海軍的大力推動下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隨著一個個技術難關被攻破和一次次的陸上和艦上試飛實驗的進行。德國人在經過研究和總結後認為以現有航母搭載一定量的雙發飛機是可行的。但是想要完全依靠雙發飛機提供戰鬥力卻是不可能的,因為雙發飛機的起降距離畢竟比較大,一般攻擊機180米左右就可以過載起飛,而雙發飛機的過載起飛距離至少在210米以上!如果全部使用雙發飛機的話,那麼整個航母戰鬥群起飛的攻擊機數量必然少的可憐!…
“即使是3萬噸的大型航空母艦其甲板長度也不過在250米到270米之間。從210米開始佈置雙發飛機的話,那麼最多可以容納5到7排,而每排最多放置3架,那麼實際上可以起飛的飛機數量不過15到21架。加上前面約20多架的戰鬥機,實際起飛數量不過是35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