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的刺刀已經頂到了自己的後背上。尤其是在麻達山一線日軍火力叢集,都面向蘇聯方面的情況之下,丟掉了西邊屏障的三角山,可謂是一種致命的威脅。三角山上的炮火,隨時可以從其後方對其進行打擊。
日軍拼老命爭奪三角山一線,除了三角山戰略位置相對於麻達山一線來說相當重要之外。還有一件事情是王效明所不知道的,此時日軍第十二師團部就部署在麻達山內的日軍要塞群之內。
這對手的刺刀都頂到自己的後背了,相當於一把利劍始終懸在自己頭上。不奪回三角山一線,師團長河邊正三中將那裡能夠放心?如果對手使用重炮轟擊,那豈不是自己隨時都有滅頂之災的危險?
只不過奪取三角山的三縱一個團利用三角山,山腰部位的日軍交通壕、反坦克壕為即設陣地,死死頂住日軍集中的兩個步兵大隊加上第一國境守備隊在麻達山要塞的幾個中隊,在五門步兵炮、兩門七十五毫米山炮、兩門野炮的掩護之下,拼命的衝鋒。
同時集中了一個營的部隊,在專門抽調的兩個偵察連的配合之下,開始逐山清剿山內工事群中的日軍,以避免一線作戰部隊出現腹背受敵的情況。為了盡最大可能殺傷日軍,王效明還專門抽調了一個旅的炮兵,組成了一個遊動炮群,在麻達山與三角山之間組成了一個火力攔截網。
王效明為了最大發揮炮火的威力,專門制定了一個火網計劃。日軍剛發起攻擊的時候,炮群只是以小規模的炮火協助一線作戰。等日軍投入全部力量發起攻擊後,再以密集的炮火封鎖日軍後路。同時使用炮火反覆覆蓋兩山之間的戰場。
當發起反衝擊的日軍在麻達山要塞一個後方觀察所之內親自指揮的河山正三指揮下,向著三角山一線發起全面反擊的時候,無論一線部隊承受再大的壓力,王效明這邊始終控制著火力的節奏,沒有將全部炮兵投入戰鬥。
直到下午,被三角山上爆破山體內日軍工事外通風孔的一聲聲爆炸聲,以及反擊部隊慘重的傷亡弄的有些焦頭爛額的河山正三在也沉不住氣。在看到三角山地下工事群,在右山腿上最後一個進出通道被炸燬後,索性將一直作為預備隊的兩個大隊全部投入到攻擊中後。
能讓河山正三如此沉不住氣的原因,除了三角山地理位置過於重要之外,還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三角山的地下工事群內,除了第一國境守備隊的部分兵力,還有十二師團四個步兵中隊和一個炮兵中隊。而除了這些之外,最重要的那裡還有固守麻達山要塞所需要的水源。
要是三角山工事群徹底丟了,除了丟失一個重要的屏障,麻達山一線將直接暴露在對手重炮火力之內外。而且麻達山要塞群內的一個半聯隊,將都會在失去水源地的情況之下,便成一堆魚乾。沒有了水源,他的這個聯隊連同他的師團部在內,連三天都頂不下來。
而且一旦三角山遲遲無法奪回,等待一個個通氣孔被炸成一片廢墟的要塞內部守軍來說,他們的唯一結果就是變成一個永遠沒有人開啟的罐頭。第一國境守備隊救不救無所謂,但是他那幾個中隊不救卻是不行。
雖說在表面陣地爭奪戰中,日軍傷亡慘重,但是死傷的都是第一國境守備隊的兵力。他十二師團駐守在三角山四個中隊,在河邊正三有意識的控制之下卻是毫髮無傷。原本河邊正三是想用這些部隊與正面突擊的部隊形成腹背夾擊之勢,給進攻的對手以重創。
那裡想到,對手居然不顧自己正面發起的攻擊,調集兵力仔細搜尋,將山體上的通風孔一個個的清理出來炸燬。同時調集了火焰噴射器,以及平射的高射機槍,將地下工事的幾個進出口死死封住後,動用大量的炸藥將進出口徹底的摧毀。
要是短時間之內收復不了三角山,按照現在的情況進行下去,用不了多長時間,整個三角山的內部的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