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這是印度古代梵文Buddha的音譯。亦譯作“佛馱”、“浮陀”、“浮屠”、“浮圖”等。
意譯為“覺者”、“知者”、“覺”。
覺有三義:自覺、覺他(使眾生覺悟)、覺行圓滿,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而,凡夫缺此三項,聲聞、緣覺缺後二項,菩薩缺最後一項,只有佛才三項俱全。
小乘佛教講的“佛”一般是用作對釋迦牟尼的尊稱。大乘佛教除指釋迦牟尼外,還泛指一切覺行圓滿者。宣稱三世十方,到處有佛,其數如恆河沙子。
如過去有七佛、燃燈佛;未來有彌勒佛;東方有阿閦佛、藥師佛;西方有阿彌陀佛,信仰面很大的還有毗盧佛(大rì佛)等。從佛身說,有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等。
但,佛陀,這個詞還有更深入的含義。如果一定要對“佛陀”這個詞有一個定義的話,那就是擁有“四身五智”的無上智慧者。
佛陀包含了“斷”、“證”、“功德”、“四身”、“五智”。
“斷”指斬斷一切煩惱障和所知障的涅盤境界。
“證”指徹悟二諦和萬事萬物的體xìng和事相。
“功德”指斷證所獲得的身口意不可思議的無量功德。
“四身”指自xìng身、智法身、報身、化身。
“五智”指法界體xìng智、圓鏡智、平等xìng智、妙觀察智、成事智。
“無上”指超越一切凡聖,無與倫比。
佛陀的歷史
佛陀,佛教的創始人,俗姓喬答摩,名悉達多。佛陀簡稱為佛,其意為“覺悟者”。因此,佛陀變為對悉達多的稱呼。依據佛典中的記載,以及傳統的見解,佛陀是雅利安族的白種人。
在古代的印度,一個小小的城市國家,迦毗羅衛城,降生了一位王子,名叫悉達多,後來出家修道,成了無上智慧的徹悟者,也成了無量福德的圓滿者,無上的究竟者,所以稱為“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因為他是出生於釋迦族的一位聖人,故被尊稱為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含有更加深密的含義,淺顯的解釋梵語“釋迦牟尼”,華言能仁寂默。“能仁”者,能以仁慈一切眾生,“寂默”者,不著相。
佛陀不是人格的神,更不是所謂創造宇宙及主宰宇宙的上帝,或所謂上帝的“道成肉身”。佛陀是人完成的,如能依照佛陀所說的修行方法,切實做去,便有成為佛陀的可能,到了佛陀的境界,雖然也能發揮出種種的神蹟,但那不是佛陀重視的東西,最要緊的是佛陀的完美人格和從徹悟中發出的偉大智慧。佛陀以人間的肉身,完成無上的佛果,正是以身示範,鼓勵有志學佛的人們,及時以此人間的肉身,追求無上的佛果。
佛陀既有肉身,所以他是實際上的歷史人物。唯其由於古代的印度,不重視歷史年代的記錄,故對釋迦佛陀,確切的生滅年月,不易追查。但在佛典的記載方面以及碑記方面,對於佛陀的年代,有著各種不同的傳說。根據近世學者的考證結果,已認定佛陀降生於公元前五百六十年頃,入滅於公元前四百八十年之世。
佛陀的出生地,即是現在尼泊爾境內的畢拍羅婆地方,是在北緯二十度三十七分,東經八十三度八分之處。他自己的國家名為迦毗羅衛,當時的北印度,已經沒有統一xìng的大王國,在中印度方面,與迦毗羅衛城邦鄰近的,以薩羅國的國力最強大,到了佛陀的晚年,迦毗羅衛即被它征服,後來又由東方的摩羯陀國打敗了薩羅國,建立了更大的帝國。至於佛陀的一生,也就是活躍在這個恆河中游的地域之中,大概不出東西四百公里,南北三百公里的範圍。若以今天的交通而言,那個範圍,的確不大;然在當時的印度,能夠兼顧到這樣大的教化區域,實在很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