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的目標是使公司的營業額從去年的8000萬上漲到1個億”,楊路鋼說。
本土製造
中國服裝協會日前的一個報告顯示,迅猛發展的服裝內銷市場已經超過出口市場。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2007年中國服裝紡織品出口額佔整個產業生產總值的,5年間下跌了10個百分點。內銷市場成為各服裝廠家的必爭之地。
國內市場由三部分組成:純進口奢侈品牌,如阿瑪尼、華倫天奴和傑尼亞;皮爾?卡丹等在本土授權生產的外國品牌;本土品牌。
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級城市仍是品牌激烈競爭的主要市場。同時,各省省會等大中城市也成為重要市場,各個品牌在這裡的投資和營銷渠道的建設活動也日漸頻繁。
中國服裝協會的報告提出,資金成為行業發展的最關鍵因素。為了持續穩健地發展,企業需要大量的資金用於產品創新、裝置換代和品牌建設上。
行業國際合作也是發展趨勢。2007年11月,本土企業寧波雅戈爾集團以現金方式收購美國Kellwood公司及其全資子公司Kellwood Asia Limited持有的Xin Ma Apparel International Limited和Smart Apparel Group Limited的100%股權,投資金額共計億美元。
姜晶晶/文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可口可樂的中國故事
1978年12月18日,也就是中美宣佈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的第二天,可口可樂公司宣佈重返中國市場。
根據與中國糧油集團簽署的合同,可口可樂公司獲准向中國主要城市和遊覽區出售罐裝可口可樂。從1979年起,在灌裝廠建立之前,由中糧集團採用寄售的方式先行銷售可口可樂飲料。這個合同是在外貿部大院簽訂的,但當時政府對於“可口可樂”這個美國文化的代名詞仍然相當敏感,因此合同中特別提出:“僅限於在涉外飯店和旅遊商店出售”。
實際上,可口可樂早在1927年就在上海成立了灌裝廠,到1948年在華已經擁有3家灌裝廠,年銷量超過100萬箱。但在1949年,它撤出了中國市場。
可口可樂公司是最早看到中國市場機會的美國企業之一,但重返中國市場之路也並非一帆風順。
1979年,首批可口可樂經由香港登陸大陸市場。1980年,可口可樂公司又向中糧集團贈送了一條每分鐘生產300瓶可口可樂的生產線。1981年4月,這條生產線落戶北京豐臺區。80年代初,可口可樂又在廣州和廈門分別建立了生產線。一切似乎都很順利。但當它決定向中國消費者大規模推銷飲品時,麻煩出現了。
1983年,可口可樂公司的職員開始利用週末在北京的各大商場推銷可口可樂。1瓶可樂5毛錢,且贈送1個氣球或1雙筷子。據考證,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次賣場促銷活動。然而這次促銷活動引起了很大的爭議,一些報刊雜誌批評這種做法“引進了資本主義經營方式”。之後,可口可樂又被嚴格地限制在外國人的圈子中銷售,“不準賣給中國人1罐”。1年之後,這個禁令才得以解除。
現在,可口可樂公司已在中國的30多個城市擁有36家灌裝廠,其眾多著名品牌都已在華銷售,如可口可樂、芬達、雪碧等。此外,該公司還透過其在華的合資公司開發本土品牌,如1996年和1997年分別開發出的“天與地”瓶裝水和“醒目”系列果味飲料。
近年來,可口可樂公司開始由引進品牌轉向為中國市場開發飲料產品。近期,其中國研發團隊推出了“美汁源”系列橙汁飲料;在華東、華南市場,它更注重本土品牌,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