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的部分有所提及,但無論是瑞典原版還是美國改版,都沒有花費大量筆墨描寫,後來女孩以釣魚的方式讓對方再次上當,結果卻成功進行了反擊,以自己的方式狠狠地教訓了對方,並且讓對方失去了再次強/奸的能力。
從法律上來說,如此行為是錯誤的,私人報復行為只會導致無窮無盡的後患;但是從道德上來說,在二十一世紀的現在,許多國家地區、許多私人團體、包括許多社會領域,以暴制暴、以牙還牙依舊是獨一無二的生存法則。
尤其是“水果硬糖”討論的核心話題:戀/童/癖。
正是由於未成年兒童不具備反抗的能力,甚至不具備申訴的能力,所以要求成年監護人以及社會進行監督、控制、懲戒,在歐美法律系統中,涉及到未成年人的案件都會格外敏感。但現實就是,大部分未成年人無法說出內心的秘密,又或者是成年人拒絕相信,亦或者是未成年人找不到證據來為自己伸冤,類似的案件可以參考今年年初“波士頓環球報”那轟動全球的報道。
於是,這又讓問題重新回到了蘭斯在創作罪惡三部曲的核心思想:社會冷漠,這是一種犯罪嗎?
當然,“水果硬糖”探討的問題沒有那麼深刻,而且角度也有所不同。這部作品真正討論的是加害人與受害人之間的關係,兩位主角之間主動權的變遷和移動,導致加害人和受害人都在不斷地變化位置,對於道德神經的挑戰也變得越來越敏/感。
這部作品引發的爭議就在於:戀/童/癖的確應該受到懲罰,但是這名未成年少女非人性化的嚴刑行為難道就不應該受到懲罰嗎?這種人性的掙扎,成為了影迷們經久不衰的熱議話題。
上一世,蘭斯也是如此思考的,對於犯罪、對於人性、對於道德、對於私刑的反思,在觀影結束之後洶湧不已;可是這一世,經歷了更多的沉澱,經歷了犯罪三部曲的創作,蘭斯卻開始質疑自己,這真的是電影的核心思想嗎?
難道電影真正的主旨不應該是罪犯接受審判之後,身體懲罰與精神懲罰哪一個更加行之有效?又或者更近一步,真正有效遏制犯罪的是身體痛苦還是精神恐懼?那麼,社會冷漠所造成的疏離、孤單和恐懼,又在犯罪過程中扮演著什麼角色?
“水果硬糖”不是、也不應該是犯罪三部曲的延續,它更多是從一個單獨的個體案件出發,去深層次地討論犯罪本質,以及社會成因、個人心理成因,諸如此類等等。沒有批判,沒有審視,沒有反思,更像是一種自我討論和探究,如果說犯罪三部曲是一脈相承的,那麼“水果硬糖”則回到了原點,站在另外一個位置上,從一個截然不同的視角去解讀同樣的社會問題。
不過可惜的是,在上一世的劇本之中,可以看得出來,布萊恩應該也是舞臺劇出身的編劇,電影大量對兩位主演的內心變化和精神狀態進行了描寫,彷佛鏡頭就是一個舞臺,但他卻沒有能夠對這些主題核心進行深入挖掘和探討,彷佛僅僅只是滿足於打造一部心理驚悚電影而已。
當然,導演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水果硬糖”的導演大衛…斯雷德(david…slade)並不有名,這部作品是他的長片處女作,之後執導了“三十極夜”和“暮光之城3:月食”等作品,但更多時候還是活躍在電視劇領域。“漢尼拔”就是他的作品。
從他的作品清單就可以看得出來,他對於細節張力的處理、驚悚氛圍的營造以及唯美暴力的勾勒都是十分出色的,在驚悚動作電影裡具有不俗造詣。這也是上一世“水果硬糖”最終成品風格的來源。
但,大衛對於人物角色的塑造並不擅長,這丟失了布萊恩劇本里的許多精髓,也丟失了進一步挖掘和昇華的機會;另外,大衛過於注重驚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