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確診為黎明現象,首先要消除精神緊張,改善睡眠條件,調節飲食,並適當運動。同時,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降糖藥物或胰島素用量的調整。
■
■ 中國古代對糖尿病的認識 ■
從歷史來看,中醫是世界上最早認識糖尿病(消渴)的醫學。在兩千多年的實踐中,產生出不少有價值的理論和方法,一些最根本的見解在中西醫兩種不同的體系間有其一致性。
1。 五臟柔弱
中醫認為:疾病的發生離不開內因和外因的雙重作用。疾病發生的內因很大程度上是人體所具有特徵的綜合,也就是臟腑氣血特點。消渴病的內因主要是五臟柔弱。消渴病之所以會出現許多併發症,也與五臟的柔弱有關。這個認識記載在中國最早的醫學著作——《黃帝內經》中:五臟皆柔弱者,容易得消渴病。
2。 為什麼糖尿病也稱為消癉
公元2世紀,卡帕多西亞的Arcticus最早使用了“糖尿病”一詞。但在中國對這個病的認識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文獻中對這個病曾有許多不同的名稱,在漢代以前,糖尿病稱為“消癉”,“癉”的意思是:多谷而病,也就是說:吃得太多,容易生病。中醫認為,吃得過多,特別是過食肥甘厚味,可以導致人體兩個基本的病理改變:①損傷脾胃,使食物的運化和機體的代謝功能不正常;②產生內熱,消耗人的氣血津液。機體的這兩個病理過程都可能引發糖尿病。
3。 情志過極
《黃帝內經》中說:剛直多怒的人,更容易患消渴。《外臺秘要》中也說:一些消渴病人,是因為悲哀愁緒所傷的。在我國曆史上,因情志損傷或性情剛怒驕妄引發消渴病的事例很多,如楚漢爭霸時的范增,魏明帝曹睿等。
中醫所說的情志是指人的喜、怒、憂、思、驚、恐、悲七種情感,也稱“七情”。正常情況下,七情是人們對外界刺激所作的反應,不是致病因素。但當某種情志長期或強烈的刺激超過了機體的調節時,就可能成為致病因素。中醫非常強調七情的致病性,各類過極情志可以直接損害臟腑,也可以產生“內火”,也就是所謂的“鬱久生熱”。正因如此,糖尿病的發生發展與七情過極有密切關係。現代科學研究已證實:情志過極,會引起應激激素分泌大量增加,而這些激素可以對抗胰島素的作用,使血糖升高。這些激素長期大量的釋放,很容易造成內分泌代謝紊亂,引起糖尿病。
4。 孫思邈的看法
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曾寫了一本非常著名的醫書——《千金方》。在書中關於糖尿病的章節裡總結說:年輕時期縱慾過度,使腎精長期虧損,腎氣不足,到了中老年容易引發糖尿病。孫思邈本人不僅醫術高明,而且還是一位著名的養生學家,他的一生,為人類留下了許多寶貴的醫學理論。 。 想看書來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二招(7)
5。 隋煬帝的病因
有一些糖尿病的產生是藥源性的。不論古代還是現代,一些人或者為了壯陽,或者為了延年益壽,或者因久病體虛等,不恰當地服用滋補品,按照中醫的藥性來說,許多補品具有溫燥的特性,長期大量使用可以導致人體內熱滋生、陰津虧耗。一些糖尿病的發生與這個原因有很大關係。此外,有一些糖尿病患者血糖總是居高不下,也與患者不恰當使用滋補品有關。根據記載,隋煬帝的糖尿病就是因為服用壯陽丹藥引起的。
隋唐時期的醫學名著《諸病源候論》、《外臺秘要》:過量服用溫燥之品,燥熱傷精而成消渴。
■ 找到糖尿病的元兇 ■
人為什麼會得糖尿病?人們總是習慣於一種線性的因果思維,總想找出一個簡單的原因來解釋糖尿病,這可能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