樞密院的主官們覺得眼下南宋軍隊是“兵精糧足”,就差一場勝利彰顯他們的政績和存在。
正好江南西路的農民軍應該也到了強弩之末,能用這場戰鬥給新招募的軍隊一次訓練的機會,讓新招募的軍隊好好練練手,見見血,再來一場勝利,奠定心理上的優勢。。。
這樣將來面對明軍也就不會膽怯了。
畢竟是新軍,剛剛招募來,剛剛訓練出來,裡裡外外都透露著一股朝氣,那種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氣勢,他們都是看在眼裡的。
趙昚在軍隊訓練的時候多次檢閱軍隊,觀察軍隊的訓練科目和士兵伙食等等,以示自己非常在乎這支新軍,同時也對自己看到的一切表示滿意。
對這樣一支充滿希望的軍隊,樞密院和趙昚都是寄予厚望的。
他們寄希望於全新組建的軍隊可以振奮南宋計程車氣,徹底解決內憂,全面對抗外患。
樞密院和趙昚的算盤打的很響,但問題在於江南西路的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面對南宋朝廷空前嚴格嚴格的物資禁運政策,江南西路農民軍政權不說是十分困難缺衣少食,至少也算得上是吃嘛嘛香、身體倍兒棒。
物資禁運政策好像完全沒有影響到農民軍的正常執行,彷彿一切都沒有發生什麼變化。
之所以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主要還要從兩個方面來說。
其一是主導農民軍政權的復興會江南西路分部對整個農民軍解放區推行的土地改革政策。
其二是南宋官僚們極其靈活的執行朝廷政策的手段以及對金錢的重視態度。
所以說能夠營造出眼下這個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主要原因是農民軍和南宋官僚的雙向奔赴,“情投意合”了屬於是。
農民軍的政策是主要的內因,雖然趙玉成領導的江南西路復興會分部不在明國本土,但是隨著江南西路鬥爭局勢的清晰,趙玉成也多次開會要求正式推行土地改革政策,為此還問蘇詠霖要了不少政策指導和有經驗的官員。
蘇詠霖自無不可,立刻安排了一批又一批有經驗的復興會員們喬裝打扮,在蘇海生情報網路的幫助下來到了南昌,加入了江南西路的復興會分部,並且幫趙玉成推行土地改革政策。
從上一次反圍剿戰爭獲勝之後一直到如今,一年多的時間裡,趙玉成一直都在農民軍控制的九個州推行土地改革。
他和農民軍的戰士們帶領農民奪取土地,分發土地,建立農會和新農村,建立鄉農會等等,把復興會組織深入到村莊之中。
他們打破了原有的地主鄉紳和縣官府共享權力的格局,創造了全新的基層政治格局,增強了本地南宋農民們的組織度,建立了穩固的【農民軍——農會】的政治局面。
蘇詠霖曾經採取的一系列政策都被趙玉成借鑑。
加上連續數次戰爭中最早的起義軍、現在的農民軍和宋軍對本地地主鄉紳勢力的“三管齊下”,趙玉成“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成功在九個州完成了土地改革,消滅了所有地主鄉紳,把這九個州完全打造為了復興會控制下的復興州。
消滅九州之地的地主鄉紳之後,村農會和鄉農會結合起來,成為復興會聯絡、組織農民們的重要機構,透過這兩級機構,趙玉成得以動員全體農民展開了大生產運動。
都說江南西路這塊地方是窮山惡水,地無三尺平,土地也貧瘠,根本打不上幾斤糧食,但是這也不絕對,其中有幾分是那些吃的腦滿腸肥的大地主堅持的看法,也不知道。
反正就趙玉成實地走訪之後所瞭解到的情況是,土地有,肥沃的土地也有,數量還不少。
但是幾乎全部的膏腴之地都被地主鄉紳佔據,他們建立了自己的農莊,讓佃戶幫自己耕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