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局面來!”
總之,明裡暗裡,關卓凡反覆給慈禧灌輸這麼一個概念:官港行宮裡的一切新鮮享用,沖水馬桶、暖氣、水龍頭、煤氣燈、煤油燈、梳化椅、彈簧床、毛巾,等等等等,後面都有一個吃煤、噴煙、冒汽的龐大體系,在無日無夜、無休無止地運作著。
你要長時間地保持這些享用,你就得把這一套體系建立起來!
*(未完待續。。)
第一七五章 立威,造勢
除了觀念上的轉變,天津之行,慈禧還有一個重大的收穫——是慈禧本人的收穫,更是關卓凡的收穫——面對反對派和保守派,她樹立起了足夠的自信心。
自信心之來源,是軒軍展現出了超出她想象之外的精神面貌和戰鬥力,是她認為已經可以百分百確認這支軍隊以及這支軍隊的領袖對自己的忠誠了。
歷史上的慈禧,前期傾向改革派,後期倒向保守派,但關卓凡認為,慈禧本人的政治取向並不明確,不能算真正的保守派。她之所以倒向保守派,根本原因,還是德宗和康有為等一班逗比改革派發了神經,慈禧欲持中立而不可得,為求自保,她不能不轉過頭來,依靠保守派,以打擊改革派為代價,穩固自己的權力根基。
事實上,從辛酉政變始,至戊申崩逝止,不論是垂簾聽政,還是撤簾歸政,四十七年間,慈禧的權力根基,始終是不穩定的。由於她特殊的出身和身份,慈禧始終形不成自己的基本盤;同時,垂簾違反祖制,她的執政亦沒有任何牢靠的憲法保障。
慈禧能夠長時間掌握晚清中國最高權力,主要原因有二:
一,前期出色的政績,為她帶來了足夠的威望,並使她的後續執政,產生了相當的合
法性;
二,慈禧擁有異常高超的政治手腕。
這個政治手腕,關卓凡歸納了一下,大約有三條:
一。弱化軍機處作為行政中樞的權力。這樣。此消彼長,“上頭”說話的分量自然就重
了。
二,在各派別之間維持動態的平衡,不使任何一派坐大。自己高高在上,扮演最終仲裁
者的角色。
三,利用言路打壓異己。
後世批判慈禧的人,有一點大約是想不到的:慈禧當政的時候,“輿論形象”是相當好的。慈禧非常尊重言路。一件事情,如果言路反對,她是很少會堅持己見的。這方面,慈禧算得上“虛己納諫”。
可是,這其實並不是什麼好事。
慈禧尊重言路,其一,是因為沒有基本盤,缺乏死忠粉,較之基本盤強大如恭王者,她更需要營造良好的政治形象。以便爭取更多的支援;其二,就像上面說的。慈禧要利用言路來打壓異己。
問題是,晚清的言路是班什麼貨色?翰詹科道具有天然的保守性,其中執掌輿論話語權之牛耳的清流,除了保守,還言大而夸,不切實際。
這班人,骨子裡是非常熱衷的,並非不可以因為利益而改換自己的政治立場。但真叫他們做事,原先嘴頭上的萬丈豪氣很快消失不見,瞻前顧後,首鼠兩端,色厲內荏、懦弱無能之本來面目,暴露無遺,最終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比如中法戰爭中,馬尾喪師、毀掉整支南洋艦隊的張佩綸,就是其中典型。
晚清清流囂張,成為制約改革進步的一大絆腳石,慈禧要負相當的責任。事實上,這塊絆腳石,也絆倒了她自己。
慈禧對言路假以顏色,言路又是保守派當道,這不可避免地影響了改革政策執行的堅定性和連續性,同時,也讓德宗和康有為等人產生錯覺,認為慈禧是保守派的護法神,欲行新政,就不能不把她搬開。兩相湊合,終致戊戌政變之悲劇,慈禧亦因此戴定了“保守派總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