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現在,我才可以真正算是米婭口中的“奴隸解放者”了罷。
哥倫比亞在查爾斯頓以北,哥倫比亞既失,查爾斯頓的後背便賣給了北軍,後路隨時會被切斷,情形彷彿薩凡納和梅肯,堅守既不可能、也無意義,南軍統帥部下令查爾斯頓守軍棄城北撤。
查爾斯頓人感覺大禍臨頭了。他們早已知曉了亞特蘭大和哥倫比亞的命運,也清楚自己在北佬心目中的“地位”。
和撤離的軍隊前後腳,查爾斯頓人開始大逃亡。
北軍分出一支兵馬,佔領了不設防的查爾斯頓。
臨行前,統兵的將領請示:該怎麼處置查爾斯頓呢?仿亞特蘭大例?哥倫比亞例?還是……更進一步?
關卓凡:仿薩凡納例。
他的口氣很嚴重:查爾斯頓未做抵抗,如果北軍予以殘酷報復,以後就沒人“不抵抗”了,我軍無謂的傷亡肯定會增加,什麼都沒有弟兄們的生命重要。你如果不嚴格遵守命令,不用上軍事法庭,我親手就“處置”了你。
謝爾曼沒說什麼,在查爾斯頓“大操大辦”當然爽,但關卓凡的理由——減少傷亡、順利結束戰爭,確實更重要。
於是,查爾斯頓逃過了一個本不可避免的大劫。
“挽救”查爾斯頓,是關逸軒在美國後世的史評中免於和謝爾曼並居“惡魔”之列的最重要原因,查爾斯頓人尤其感激,為他建起了銅像,稱這位中國貴族將軍為“查爾斯頓的解救者”。
哈萊克一班人幻想的類似亞述屠城、王莽京觀的美妙場景沒有出現。
查爾斯頓事件是一個分水嶺,從南卡羅來納州進入北卡羅來納州之後,北軍減少了對南方的大規模的破壞,“徵集軍糧”當然力度不減,但不再燒房子了。
北軍很快得到了回報,在確定查爾斯頓不會被報復之後,薩姆特堡向聯邦海軍投降,這根引發了美國內戰的導火索熄滅了。
*(未完待續。。)
第八十二章 大勢已去
約翰斯頓趕到了北卡羅來納州。
他面對的是一個很絕望的局面:全州兵力加在一起,只有北軍的一半多一點,而且,自己也明白,戰鬥力和人家不能比。
約翰斯頓分析形勢,認為唯一的生機在於北軍的已愈來愈少的給養。
關卓凡和謝爾曼持相同的看法。
南、北卡羅萊納被我、敵兩軍反覆搜刮,真的沒有什麼“餘糧”了。約翰斯頓窺視於榻側,北軍也不可能像在佐治亞州的時候那樣子從容不迫。必須儘快解決後續補給的問題,不然很難再往前走了。
北卡羅來納州的港口新伯爾尼,內戰爆發以來,一直控制在聯邦海軍的手裡,如果能夠打通一條通往新伯爾尼的道路,補給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關、謝和約翰斯頓都把目光投向了戈爾茲伯勒。
戈爾茲伯勒離新伯爾尼不遠,如果北軍拿下戈爾茲伯勒,可以在那裡接收新伯爾尼的運來的給養。為此,特地把結束了納什維爾戰役的昆布蘭軍團一部調到了新伯爾尼,由托馬斯率領,專門負責維護這條糧道。
同時,戈爾茲伯勒還是北上弗吉尼亞州的必經之地,拿下戈城,等於封死了南軍南下和從北卡羅萊納獲得補給的道路,形成對弗吉尼亞和里士滿的“關門打狗”之勢。
戈爾茲伯勒佈防的重心,在其西南十英里的班頓威爾。關卓凡和謝爾曼分工,松江軍團的兵力較為充裕,負責進攻班頓威爾;孟菲斯軍團兜個小圈子。從東面做出威脅戈爾茲伯勒的姿態。呼應松江軍團。
約翰斯頓兵力遠不及對手。同時對付兩路北軍肯定是不行的,幸好這裡有一個時間差,北軍的左路軍行軍路短,先抵達班頓威爾,右路軍行軍路長,後抵達戈爾茲伯勒,如果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