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馬屁,拍得幾個英國佬暈乎乎的。喬百倫說道:“親王殿下的想法很有創意,我非常欣賞。不過,受閱編隊一共二十一艘艦船。若擺這麼個……哦。‘雁行陣’。這大雁的兩隻翅膀,每一隻就是十艘艦船,這個……會不會太長了一點?如果因而運作不靈,反為不美啊。”
關卓凡連連點頭,說道:“將軍的看法很有道理!這樣吧,咱們把受閱編隊分成兩個分隊,一個分隊擺一個‘雁行陣’——如此,大雁的翅膀就是五艘艦船。不算太長了;然後,一陣在前,一陣在後,如何?”
呃,好像還是長了一點……
還長?靠,那咱們就把受閱編隊分成三個分隊,擺前、中、後三個“雁行陣”。一支分隊七艘艦船,一隻大雁翅膀三艘艦船,這樣,總可以了吧?
嗯……可以啦。
於是。劃時代的“雁行陣”,便“大雁展翅”。橫空出世了。
中美聯合艦隊天津演習半年之後,關卓凡對利賓說的“必有一戰”的普魯士、奧地利倆兄弟,終於正式開打。普奧戰爭中,義大利和普魯士結盟,對陣奧地利。義大利海軍大舉進攻奧地利治下的克羅埃西亞利薩島,人類歷史上第一場大規模鐵甲艦海戰爆發了。
這是一場和關卓凡有密切的“間接聯絡”的海戰。
第一,“冠軍號”——原名“翁貝託國王號”、“射聲號”——原名“杜里奧號”,這兩艘最先進的巨型鐵甲艦,原本是義大利海軍的訂貨,只是當時義大利政府財政緊絀,一時無力支付貨款,才讓關卓凡撿了個大漏。如果“翁貝託國王號”和“杜里奧號”按期進入義大利海軍序列,利薩海戰的結果,恐怕會大不相同。
第二,利薩海戰中,奧地利艦隊司令、海軍上將特格特霍夫,將全艦隊編成前、中、後三個縱向排列的倒“v”字楔形隊,鐵甲艦編在前隊,木殼艦編在中隊,其餘小型艦編在後隊——這個陣型,和半年前中美聯合艦隊天津演習的“雁行陣”,幾乎如出一轍。
當時的義大利海軍,號稱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之一。利薩海戰對陣雙方,論國力,奧地利當然遠勝義大利,但實際投入這場海戰的軍力,義大利卻遠勝奧地利——義大利有十二條鐵甲艦;奧地利只有七條鐵甲艦,全部都編入第一個楔形隊裡邊了。
義大利海艦隊以“一字長蛇陣”對陣奧地利艦隊的“雁行陣”,結果大敗虧輸,連旗艦“義大利號”都被擊沉。
利薩海戰,奧地利艦隊以弱勝強,大大震動了西洋諸強。海軍將領和軍事評論家們,一致認為,奧地利海軍之所以能夠取勝,倒“v”字的楔形隊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人們普遍認為,奧地利艦隊的“楔形陣”,“參考”了中美聯合艦隊天津演習使用的“雁行陣”。
眾口一詞,連特格特霍夫本人,也不得不承認,他“確實受到了關親王的啟發”。
於是,關卓凡“海戰‘雁行陣’之父”的地位,載諸史冊,不可動搖了。
嘿嘿,穿越就是有好處啊。
言歸正傳。
“雙龍入水”開始變陣,“射聲號”、“海軍上將號”、“馬里蘭號”,分別擔任前、中、後分隊的長官艦——即陣中居中兼居首的軍艦。
如果是正式作戰,是不會這麼安排三個分隊的長官艦的——應該按照利薩海戰奧地利海軍的做法,把最強的艦隻統統編入第一梯隊,以便形成最大的攻擊力,一舉突破敵艦隊的火力網。
不過,現在畢竟是演習,而且,演習的主要目的,是給一個女人“看熱鬧”。如果最強的艦隻全部編入第一梯隊,那麼,第一梯隊倒是神氣了,但第二、第三梯隊,卻會大大失色,那位尊貴的觀眾看在眼裡,難免會有“虎頭蛇尾”之感。
嗯,“軍盲”有“軍盲”的玩兒法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