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位於十三朝古都洛城南郊,兩山對峙,伊水中流,遠望猶如一座天然的門闕,故龍門又稱伊闕。佛光山色,風景秀麗,宋代蘇過“崢嶸兩山門,共挹一水秀”,描述的就是龍門石窟所在位置的天闕奇觀。
“兩岸皆斷山絕壁,相對如門,惟神龍可越,故曰龍門。”
龍門由大禹治水開鑿,魚魚龍門的傳說便源於此。
《水經注記載:“昔大禹疏龍門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間,故謂之伊闕。”
李白《贈崔侍御:“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相傳禹劈伊闕,黃河中鯉魚逆行而上至伊闕龍門,波浪滔天,鯉魚紛紛跳躍,意欲翻過,跳過者化身為龍,跳不過者額頭留下一道黑疤,所以大詩人詩仙李白《贈崔御史:“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過去人們認為龍門石窟營造自北魏至宋,其實不然,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城前後,經歷了東西魏、北齊、北周、再到隋唐至宋等朝代,盛於唐、終於清末,歷經了十多個朝代陸續營造長達一千四百餘年,才終於在伊水東西兩側的峭壁上,開鑿出了南北長達一公里的石窟,是世界營造時間最長的石窟,現存洞窟像龕2345個,造像11萬餘尊。最高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
建造時採用了大量彩繪,可惜如今多已褪色,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九州石刻藝術的最高峰”,位居九州各大石窟之首,世界文化遺產。
其中最著名的,是武則天根據自己容貌雕刻的盧舍那大佛,孝文帝為馮太后所鑿的古陽洞,蘭陵王孫於萬佛洞造像、李泰為長孫皇后造賓陽南洞、韋貴妃鑿敬善寺、高力士為唐玄宗造無量壽佛等。
還經歷了天竺、新羅、康國、吐火羅等外國人開窟鑿像,所以現存石窟中有歐洲紋樣、古希臘石柱等。
龍門石窟是世界石窟文化呈現九州化趨勢,是九州石窟藝術的里程碑,影響力遠及朝鮮、韓國、日本等。
東瀛狗的奈良東大寺、韓國的石窟庵,以及港城、佛國等等這些地方,均受其影響。
北魏代表洞窟:古陽洞、蓮花洞、賓陽中洞。
東西魏造像:強弩將軍掖庭令趙振造彌勒像記、武定元年銘石造釋迦五尊立像,“龍門二十品”魏碑。
北齊:藥方洞、延軍舍合邑廿二人等造像記等。
隋唐五代:大盧舍那像龕、萬佛洞、敬善寺、惠簡洞,褚遂良碑書“伊闕佛龕之碑”,為龍門石窟造型最鼎盛時期。
宋代碑書法盛行:陳摶“十字卷碑”、宋真宗“龍門銘碑”。
清代:乾隆皇帝1750年遊幸龍門,與龍門香山寺留下御碑亭。
1900年,八方聯盟入侵九州,慈禧太后西逃,途徑龍門石窟時參觀了古陽洞,下令洞中主佛釋迦摩尼整修為老君像,洞改名為老君洞。
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所以龍門石窟最大的意義,就是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多個不同的側面反映了九州古代的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等多領域,足足一千四百年曆史中的發展變化。
砸掉龍門石窟佛頭,對於嶽彬所做的全部事情而言,不過只是九牛一毛,嶽彬還和全國各地的盜墓賊都有聯絡,凡是九州歷史上有名古都的盜墓賊,都是找他銷貨的。
商周秦漢青銅器、石雕木雕、唐三彩、秦磚漢瓦、宋元明清名貴瓷器、琺琅法花、玉器,等等等等,總之只要有的嶽彬都敢做。
不僅如此,嶽彬還做訂單的生意,有外國人看上了九州的某地的文物、或者是知道某處有墓地,嶽彬都可以代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