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上院線的動力——更別說,對一部商業娛樂片而言,這樣的風波是最廉價的宣傳促銷手段。
“敵對國的一切都是壞的”這種意識形態和宣傳方式也並非美國獨有,在太平洋對岸,某種神劇熱播的前提就是兩國之間的民族仇恨,北韓電影中也不缺乏“美國角色”,這些人物必然都是反派。
按照杜克和華納兄弟的計劃,接下來該是一場自導自演的“駭客鬧劇”,進一步擴大《採訪》的輿論影響力。
然而,事情總是會有出人意料的發展。
太陽沉入了海底,飄蕩而來的海風少了點溼熱,多了些清爽的涼意,解除了馬里布海邊的煩悶,偶爾從遊艇上方飛過的海鷗,還會發出幾聲歡快的鳴叫,只是當甲板的燈開啟,將四方照射的通透的時候,這些鳥兒忙不迭的趕緊飛走。
近四百英尺的公爵號遊艇緩緩駛離碼頭,稍稍遠離了海岸線,幾輛狗仔乘坐的快艇從外圍經過,卻不敢過分靠近,只能用手中帶著長焦鏡頭的相機,對準遊艇那邊不斷按下快門,然後失望的離開。
“該死的鐳射反拍攝裝置!”
這是狗仔們的怨念,卻沒有什麼辦法,那艘遊艇的主人足夠有錢,可以安裝任何最先進的裝置;遊艇的主人還擁有權勢,他們不敢過分靠近……
那個導演和善的形象似乎還停留在昨天,但過往這些年發生的那些事情,在不斷提醒著狗仔。如果惹火了遊艇的主人,後果會有多嚴重,會有多可怕。
沒錯,北美是一個自由之地,他們擁有自由採訪和拍攝的權力,但這些狗仔清楚。自由永遠都有著雙重標準,如果他們堅持這種自由,很可能會付出無法承受的代價。
遊艇上燈火輝煌,透過望遠鏡隱隱能看到不少人影在走動,那是《黑暗騎士崛起》的慶祝派對,來了無數的明星和名流,狗仔們不捨得就此離去,只能隔著很遠的距離四處遊蕩。
寬敞的頂層甲板上,十多名服務生端著各色飲品在人群間穿梭。時不時還會在中間的餐桌上新增幾樣新鮮的精緻菜餚,甲板靠近左右圍欄邊的地方,擺放著兩排白色的桌椅,有不少人圍坐在旁邊,交談中爆發出或爽朗或客套的笑聲。
不管這些人私底下是什麼模樣,在這艘船上,在這個派對上,他們都拿出了自己最好的一面。
“杜克……”
遊艇的頂層甲板上。安妮?海瑟薇主動找到杜克,向他舉起了酒杯。“可惜的我的角色第二部就死了,真是太可惜了,與你合作,是最讓人高興的事情。”
“相信我們還有合作的機會。”杜克客氣的說道。
這句話也就是客套而已,即便有合適安妮?海瑟薇的角色,杜克也不打算短時間內再使用這位來自紐約的女演員。
原因很簡單。如今的安妮?海瑟薇已經成功超越格溫妮絲?帕特洛,成為全美最被厭惡的女演員,甚至沒有之一。
以前的安妮?海瑟薇很受歡迎,在北美觀眾眼中,她唱的歌不錯。拍的電影也都很可愛,她比其它演員放得開,在節目上反應快,簡直是個活力炸彈。
但近幾年逐漸演變成了一個殘酷的事實——安妮?海瑟薇變為大部分美國人非常討厭的女演員,有可能沒有之一。
讓全美大部分觀眾瞧不上乃至仇恨安妮?海瑟薇的情感產生共鳴的,首先是《蝙蝠俠:開戰時刻》與那名義大利人的詐騙醜聞,而去年《紐約時報》的文章:《我們真的討厭安妮?海瑟薇嗎?》,引發了許多人的共鳴,如同所有的造星和毀星運動一樣,不少媒體都加入到了抨擊安妮?海瑟薇的行列當中。
許多媒體還全面分析了全美公眾討厭安妮?海瑟薇的主要原因,認為她很假。但重要的是《紐約時報》這樣的媒體都站出來分析大家為什麼討厭一個好萊塢女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