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郝風樓拒絕了暹羅王位,卻是以如此的藉口,倒是讓他有些覺得有意思了,一個這麼好的地方,郝風樓竟是不要,非要將他納入大明疆土不可,這個傢伙的忠心,卻也未免太過了。
朱棣慢悠悠的道:“你的意思是,在那裡效仿交趾制,設立土司,進行管理,朕再下一道旨意,移置人口,勸農勸桑,開墾土地,是麼?”
開墾暹羅和占城,這是郝風樓的盤算,只是暹羅人少,因而這暹羅有的是無主之地,假若天子能夠下旨移民,並且鼓勵大量人口前去暹羅和真臘開墾,那麼假以時日,那兒成為魚米之鄉,而且一旦朝廷決心開了移民的口子,那麼勢必用不了多久,就有為數百萬以上的漢民大量遷徙過去,這不但能夠解決交趾工業人口過多,而導致的糧食不足,同時也將大大加強對暹羅的控制。
真若如此,那麼說是利在千秋,也不為過。而假若讓郝風樓成為國王,作為國主,郝風樓固然可以與大明不斷加強聯絡,可是自己的子孫,還會和自己一樣麼?作為一個國王,為了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將來無論上臺的是郝家哪個子孫,都必定會削弱大明的影響,盡力的減輕對大明的依賴,百年之後,暹羅還是暹羅,與大明還能有什麼干係?(未完待續……)
第六百八十五章:財閥崛起
郝風樓的‘高風亮節’,更讓朱棣刮目相看。這可是擺在面前的肥肉,郝風樓非但沒要,還據實分析,將這暹羅的利害之處道了出來,此時朱棣也是意動了。
此時郝風樓道:“陛下,暹羅不比交趾,以微臣愚見,萬萬不可與暹羅同制,交趾其實早在秦漢時,就曾是我天朝的國土,交趾人說的是漢話,習的是漢字,一切生活習性,都與我大明並無二致,從前的安南國人,都以能說一句純正的大明官話為榮,因而大明設定土司,只要願意照料他們世家大族的利益,對於他們來說,是臣服於大明還是臣服於安南王室其實並沒有什麼分別。”
朱棣聽了,不由點頭,交趾人說白了其實就是漢人,雖然也夾雜了一些土人,可是絕大多數,和漢人沒有分別,說是血濃於水也不為過,之所以這安南人與漢人被區別開來,無非是安南從前的王室為了鞏固統治,以免安南內部被中原王朝影響太深使自己的地位遭受影響罷了,而如今大明拿下了交趾,建立了行省,設定了郡縣,又分封了土司,使得交趾豪族人心依附,如今這安南和漢人之間,幾乎已經沒有區別了,安南二字,也再無人提及。
郝風樓繼續道:“可是暹羅人的語言文字,乃至於習俗都與我大明全然不同,若是貿然效仿交趾的先例,反而不妥。因為微臣以為,暹羅決不能立國王。也不能派駐朝廷官員。”
朱棣皺眉,道:“哦?這豈不是自相矛盾?”
郝風樓正色道:“若是暹羅立了國王,那麼就等於微臣和前方的將士雖是大捷。其實卻是徒勞無功,最後的結果,豈不是又在我大明臥榻之下,讓人酣睡?若是如此,大明何必要征伐暹羅?”
朱棣頜首點頭,他是個好大喜功之人,頗有些像是漢武帝。開疆拓土,對他來說極為重要,若是立個暹羅王出來。這就等於此前的努力盡皆白費,或許其他帝王對此有興趣,可是對朱棣來說,卻是不捨。
郝風樓繼續道:“可另一方面。暹羅人對我大明離心離德。朝廷若是派駐朝廷命官,這朝廷的官員天高皇帝遠,不免會有幾分失德之處,若是有心人藉此煽動,怕用不了幾年,暹羅四處,又是烽煙四起了。這暹羅距離我大明腹地有數千裡之遙,一旦事變。朝廷就少不得加派大軍彈壓,如此反覆往返。實在是得不償失。”
朱棣對此也深感認同,暹羅距離確實遠了一些,而且它和交趾人不一樣,大家壓根就不是一夥的,朝廷若是強行將其納入,極有可能會有激烈的反彈,而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