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11年),隨日本臨濟宗禪僧人桂悟(字了庵)來我國瓷都學習制瓷技術。為適應在我國的制瓷生活,他取了“吳祥瑞”這個名字。
在我國學瓷期間。他所製作的瓷器在底款上往往署有“五良大甫吳祥瑞造”字樣。其製作的瓷器一般有碗、盆、壺和罐等,因瓷器器形規整、胎質細白。器形規整,釉層亮麗,青花亮麗而深受市場的歡迎。
當時島國從我國進口的青花瓷被分作“祥瑞”、“染付”、“吳須”三等,祥瑞是其中的上品,得到了極高的評價和地位。其作品上一般刻劃或書寫:“吳祥瑞”或“五良大甫祥瑞”、“五良大甫吳祥瑞造”款識,稱為祥瑞派。其器物的造型、紋飾、釉色都明顯地受我國瓷器的影響。
“是這麼回事?”陶春海顯得很驚訝。
“不然你以為呢?”姜家暢呵呵一笑:“早就跟你說了,既然搞這一行,那就要多學點相關的知識,看看。又鬧笑話了吧?”
“我是粗人,看到書本就頭暈,哪有學的心思啊。”
陶春海嘿嘿一笑,心裡則想著,回去後一定要找幾本書來看看,就算學不精,總得心裡有個數才行。
接著,他連忙問道:“那這種瓷器值不值錢啊?”
“急什麼,先讓我們看過再說。”
姜家暢揮了揮手。拿起一隻青花人物盤看了起來。
趁著兩人說話期間,楚琛已經把一組青花茶杯看了一遍,只見茶杯胎質細白,器形規整。釉層亮麗,青花髮色優美,看上去應該是回青料的髮色。底款為“五良大甫吳祥瑞造”。
從這組茶具的表現來看,確實符合“祥瑞”瓷的特徵。而且從製作工藝上來看,也符合最初的“祥瑞”瓷的特點。應該不是明末清初時期仿製的。
不過,這些瓷器製作的雖然還算精美,但表面還有海撈瓷的特徵,而且侵蝕的情況用肉眼就能看得出來,這無疑影響了瓷器的價值。
等他們把一箱瓷器都看過之後,姜家暢就嘖嘖的說道:“沒想到,這吳祥瑞的手藝不錯啊,難怪島國人稱他為‘瓷聖’。”
楚琛搖了搖頭:“不對吧,島國的‘瓷聖’不是李參平嗎?而且吳祥瑞這個人到底存不存在,也是有爭議的。”
“什麼?”姜家暢和趙齊瑞聽了這話都有些不明所以。
楚琛解釋道:“因為,即使根據史料把祥瑞瓷問世時間提前到萬曆末期也就是1603年前後,假設五良大甫1511年來咱們國家時是20歲,那麼起碼要活到1603年112歲高齡時才能看到自己的成果祥瑞瓷在島國問世,你們覺得這個可能性多大?”
大家一想,覺得這個可能性還真不大,一時間也開始懷疑起吳祥瑞到底存不存在了。
過了片刻,姜家暢好奇的問道:“那這些祥瑞瓷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
“據清代相關資料記載:‘正德中……得外國回青,價倍黃金,知其可燒窯器,命用之,其色古菁。故官窯青花多有佳品。……當日廠工恣為奸利,出售民陶。明嘉靖間,邑令朱景賢設法調劑,其弊稍息。’”
楚琛說道:“也就是說,正德年間瓷都官窯的管理者為了一己私利,把比黃金還值錢的進口回青料盜賣給民窯。這種用來路不正的高價材料燒製的高檔民窯瓷器當然不敢在咱們國家境內流通,而滿足島國茶具商需求,繞道出口便成了唯一可行的銷售途徑。”
“明嘉靖以來,出口島國的物資幾乎都走東南沿海口岸。瓷都的產品也只能長途輾轉運往南方通關。為防止被半路截獲,必須千方百計進行遮掩。”
“這樣,憑空捏造一個‘五良大甫吳祥瑞造’的虛假款識,能夠造成咱們國家的人以為是島國造,而島國人以為是咱們國家造的假象,以求萬無一失,矇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