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還沒招上來,更不是短期能建立起來的。所以首先第一步就是律學的招生。
律學只在京城有的,州府級別在地方只設經學和醫學,而縣級別的只設經學,這是遠遠不夠的。不過金星建議的每個縣設律學也被李隆基否了,還敲了一下金星的腦袋。金星古代常識有問題,但李隆基沒有,他雖不知道現代一個縣的人口,但他可以肯定在古代是遠遠沒有那麼多的,而且一般百姓都是比較質樸隱忍的,殺人犯罪什麼的絕對沒有金星口中那麼多!
律學暫定為州府級別,指定一些大縣來辦,京中的律學招生要擴大,而且接受金星的建議,六學中的品階規定適當放寬,而且律學中的課程作為選修課,之後要進行考核,作為以後官員能力安排的考證。
聽過金星對現代的形容,李隆基對改造一個小縣有了極大的熱情,雖然沒拋掉那種愚民政策,但他也想看看一方到底能治理成什麼樣子,隱隱地帶著期待。
而且在縣中新加一個機構,這有利於地方權力的制衡,雖有弊,但也是有利的,而且從金星的話中,李隆基覺得對人心的控制,人思想的走向控制,也就是帶有某種崇拜特質的,對治理百姓可能有很大的益處!
……李隆基想到,那種稱百官是讓皇帝的子民更好服務的公僕,這種說法簡直讓李隆基太滿意了!
尤其大多文人出身時,都帶著一種傲氣!當然要轉變他們的想法,不能急躁,他可以想象自己丟擲這種說法時,反駁之聲肯定有不少,不過時間長了,他可以肯定這種想法能夠普及。保持了這種當官就是為了百姓更好生活,百姓才是皇帝最寵愛的人們的想法,可以預見人們的風向就會朝他更喜歡的方向吹。
——但難度有多大他也是可以預見的!
當然,李隆基明白他的百姓能用這種方法,但金星所說的現代卻行不通!
要在地方設立律法審判機構,這改變的動靜就大了點,雖然金星已經詳細規劃了明法科考生出來後的職位問題,什麼法官,檢察官,還有師爺狀師,捕快的,但李隆基知道這件事還需宰相們參謀,而且實施的地點年限等還需商榷,五年內恐怕都無法完善。
之後,說完了明法科,金星又翻出明算科。明算科考生一般就是算學的學生,考的就是數學,出來了後就是進翰林院,推推曆法,有算出令金星驚呼的三次方程,整理些地誌圖等,他們中也出了不少成果,但人數太少,每年三十人而已,這大大不利大唐科技的發展!
金星心中暗暗點頭。要知道,在封建|社會,皇帝的一個命令,那就是想破腦袋也要找到解決辦法的,所以皇帝絕對是個推進器,這種時刻不大力發展,到了現代,那隻能是拿錢幹活的,有熱情搞發明還有資金的那也沒有皇帝的聖旨有壓力,所以金星極力慫恿師傅加大算學人數。
金星是好心,但不實際了一點,被皇帝敲了頭,教育一番,才熄火,不過這件事還是記在心裡面,日後提醒師傅的。
李隆基權衡了一下,先改變的當然是律法,是治理百姓,至於發展“高科技”,他不能心浮氣躁,聽了金星的話就心裡長草,那是需要一步一步來才行的,何況也要有這方面的經濟實力——李隆基不願想他錢不多的問題,傷自尊,雖然他大唐有錢,他登基以來國庫在充盈起來,但一個律法改革就不知道要花多少,哪能所有事情一起辦!
刑部事忙前忙後
現在已經三月份,金星催著師傅趕緊將這次科舉的內容定下來,因為現在這個時候各地舉子都要報名,如果要改制地方官員,那麼這一次考試最好稍作變化,雖然趕的有點急,但如果考試內容改變現在下達,留給考生的時間也算足夠,州府的考試是要到今年冬天才考的。
結果又暴露了一個常識的欠缺,金星捂臉,他以為三年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