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還十足,而且隔音做得很好……
三樓會議室內,唐陳兩位教授以及搞生物材料的兩個博後再加上墨谷與埃齊奧教授、亞當斯教授、周向南博士很放鬆地坐成一圈閒聊著。
大家都用的英語,雖然口音和流暢度各不相同,但交流肯定沒有難度。
這個發現讓埃齊奧教授很有些驚喜。
嗯……就是不知道等下那位葉同學怎麼樣。
隨著腳步聲,葉銘很快出現在了門口。
……
“yeg,沒想到你口語也這麼流利。”埃齊奧教授的口音帶著濃濃的倫敦腔,聽到葉銘用流利的英語打招呼,他很有些意外。
“看電影學的。”葉銘略微有些靦腆的一笑,隨後望向老唐。
在路上,陳教授已經告訴他,這次是非公開的、私下場合的交流,所以不會召開學術會,只會給兩個教授各自安排一場在腦科學中心內部的演講。更多的時間,還是大家坐在一起聊天對話。
因為要等他,所以二位教授的報告還沒做。
唐教授微微一笑,用英文提示道:“葉銘,你聊聊gtrgd材料與神經細胞吻合的特性原理。”
“好的。”葉銘馬上點頭。
聽到二人對話,這邊來訪的三人立刻便認真起來,目光灼灼地望向葉銘。
葉銘之所以在材料領域被稱為“盜火者”,本質上就是因為他為材料領域開出了一條前所未有的道路。
但路是開出來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誕生了——對於一種新材料的誕生,一個稱職的科學家,不僅僅是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為什麼?
對於一個科學家而言,相比期待沿著這條路發現更多的新材料,更希望能夠獲得一個完美的解釋。
只不過……這都過去大半年,葉銘在nature背靠背發論文也過去了半年,他一直都沒有在公開場合給出他的公式,就彷佛是神在夢中告訴他的一樣。
葉銘的新材料當然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價值——沒有人會反對葉銘的發現能夠獲得最高的科學榮譽,但如果葉銘真的是撞大運撞出來的,那麼顯然沒有必要對他抱有更高的期待。
這也成了“挑剔”的理論界對葉銘逐漸冷澹的原因。
在座的人,起碼有一半都知道,葉銘從來沒有放棄過對公式和理論的完善。
這其中,埃齊奧教授便是其中之一。
在過去半年中,他一直在於葉銘交流,可以說,獲得了極大的幫助也毫不為過——他的論文,第一感謝的便會是葉銘。
“是這樣,當我們把視線從分子層面繼續縮小,微觀化到原子和電子層面後,我認為,場波的作用依舊是生效的。”
葉銘說著便直接開啟筆記本,想了想後又覺得麻煩,轉而走向會議室角落的白板。
所有人都轉身望向他。
他拿起水筆,刷刷地在白板上畫出了一個分子模型。
“這是gtrgd材料的分子模型,它雖然是高分子結構,但如果把它繼續細分的話,將會出現一個符合電極空間佈局的結構佈局出來。”
所有人都靜靜聽著,埃齊奧教授眼中不斷有光芒閃過。
“因為只有空間與空間互相吻合,才能不斷地把波不斷傳遞下去,這是我的猜想之一之一。”說著葉銘頓了頓,他笑著望向埃齊奧教授:“埃齊奧教授的新材料,其分子的主體結構設計也是如此。”
埃齊奧教授聞言點頭,沉聲道:“沒錯!”
“主體結構不變,變的只是‘附著’分子的數量和排列方式——如果說催動分子結構成型的是基於空間的波,那麼催動整個高分子材料結構生長的就應該是頻率,這是我的猜想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