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天生的統帥,但卻沒有多少政治智慧,更疏於人情世故。
重情重義的性格,又使得李牧絕不可能同意任何血腥手段來鎮壓代地邊軍的動亂。
只是沒想到李牧為了應對眼下這種絕境的方略竟然是主動發起進攻,嘗試先擊退一路。
只是沒想到李牧的進攻方向竟然是……
“李牧竟然衝著我來了?”
王翦將手中的情報遞給王賁等人傳閱,雖然對於能與李牧這樣的敵手交鋒感到了興奮,但總有種自己被小覷了的感覺。
彷彿自己是李牧挑中的軟柿子一般。
其實嚴格來說,雖然王翦麾下只有十萬秦軍,但他麾下的十萬秦軍卻是集中在了一條極其狹窄的戰線上。
相反王齮那邊雖然有二十萬兵馬,卻分散在了漫長的南路戰線上,不考慮領兵主將的前提下,王齮那邊才是更容易擊敗的。
但王翦雖然也早已步入中年,更是秦國的三位上將軍之一,卻聲名不顯。
蕞城一戰,被許多人當成僥倖。
畢竟若是沒有蒙驁及時援救,王翦根本守不住蕞城,但世人貶低秦國已經是一種政治正確了,直接無視了王翦麾下的軍隊成分,而當時的聯軍不僅數量上佔優勢,而且還是楚國和趙國的精銳。
而那以後,王翦的戰績也不過是小打小鬧。
相比之下,王齮是秦國的宿將,常年跟隨白起南征北戰,在秦趙戰場上聲名赫赫,長平之戰前期,攻克南上黨,又一度將廉頗按在地上捶,在趙國人的眼中威脅遠勝王翦這位“籍籍無名”的上將軍。
而且,即便南線鄴城和中牟全部失守,也有平陽、武城、宜安三座堅城,後方更是還有一座趙南長城,以及番吾要塞,不至於讓鄲邯立即陷入危險之中。
看上去李牧挑中王翦的確不失為一個絕佳的選擇,然而西路秦軍的領軍主將是王翦。
三路秦軍,張機善機變,能力最為綜合;王齮善進攻,攻伐迅猛,而他王翦,領兵最大的特點便是一個“穩”字。
無論是進攻亦或是防守,王翦的特點都是穩。
王翦就連進攻時,都會給予敵軍一種絕對沒有可趁之機的感覺,那是一種藉助煌煌大勢以勢壓人的壓迫感,令人彷彿置身砧板之上。
至於防守能力……秦莊襄王任命他為中尉守衛咸陽,秦莊襄王殯天后,無論是楚系的華陽太后、趙姬、呂不韋亦或是嬴政,無論誰主政,都不曾對他來守衛咸陽表達過任何的反對意見,依舊對王翦委以重任,由此可窺一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