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宮內
一眾文武官員跪坐在軟墊上,各抒己見。
自從山東六國再一次結成合縱的訊息傳入秦國,群臣之間也有著諸多觀點。
有人建議議和。
此時的秦國,雖然有著各家學派打著資助大秦學宮的名義給予的軍費資助,還有紙張、書本的暴利,但終歸是有些被水工令鄭國修建的水渠消耗了太多國力,交戰的確有著諸多風險。
而只要等待那條計劃之中能夠灌溉澤鹵之地這整整四萬餘頃的水渠建成,秦國將再無敵手。
只是,也有極端的臣子,認為這條水渠禍國殃民,耗費了多少國力,動用了多少徭役,應當廢止。
朝堂上也不時有人彈劾這位入秦修渠的韓人,若非嬴政維護,恐怕這條費時多年和諸多人力物力的水渠,就要無疾而終了,而鄭國估計也免不了五馬分屍的結局。
無視這些極端的臣子,其實嬴政也未嘗沒有想過議和。
秦人善戰,秦人好戰,但秦人並非莽夫。
若是水渠修鑿完成,那麼山東各國,都將被踩在秦國的腳下。
只是,山東各國並不可能同意議和。
秦國多賢臣,山東各國亦不乏能人。
各國飽學之士之中也未必多是空談之人,自然看得出此刻秦國的虛弱,以及那條水渠的重要性,尤其是這條計策,是韓非與張良共同謀劃,張開地執行。
所以,議和之說被嬴政直接駁回。
議和不成,那便只能行征戰殺伐之道。
“寡人,欲親往函谷坐鎮。”
嬴政話音落下,並沒有得到他預想的秦人歡呼鼓舞的模樣,而是一片寂靜,空氣都彷彿因為他的這句話而凝固了。
“王上不可!”
出乎意料的,陽泉君羋宸這個甚少參與軍政大事的紈絝竟然站了出來帶頭反對。
“王上萬金之軀,豈可親身犯險?”
羋宸是真的急了,楚系的利益全部在於嬴政一人之上,若是嬴政出了什麼事,那還得了?
附言羋宸的臣子不在少數,他們都反對嬴政御駕親征。
嬴政反問道:“先祖都曾御駕親征,為何寡人不可?”
“列國合縱自惠文先王始,惠文先王屢屢親鎮函谷抵抗列國合縱,昭襄先王年少之時便前往前線抵禦合縱,莊襄先王亦然,為何寡人不可?”
秦王親征,這幾乎已經成為了秦國的傳統。
而且,每一次山東列國合縱犯秦,歷代秦王都會親自坐鎮函谷關,鼓舞士氣。
當年列國合縱,景翠攻克武關,一路北上攻至距離咸陽不到百里的藍田,惠文王嬴駟帶著相邦張儀等群臣,號召嬴秦宗室全族及關中秦人上陣禦敵,最終堅守到了楚軍後路被切斷不得不退兵之時。
所以嬴政認為自己御駕親征,絕不該是這般被群臣反對。
但群臣也並非沒有自己的考量,且不說秦國還沒有到了嬴政不御駕親征便要亡國的危局,這十年來,秦國連喪三王,秦國再也承受不起一位君王的薨逝了。
若是嬴政有子嗣也就罷了,可嬴政剛剛加冠,還未正式娶妻,更遑論子嗣,若是嬴政出了什麼事,秦國恐怕要再來一次季君之亂了。
一時間,不少人都將目光落在了公子成蟜身上。
如果嬴政有任何不測,那麼公子成蟜將是秦國最名正言順的繼承人……就連李斯、馮去疾等嬴政的郎官也看向了公子成蟜,目光不乏惡意。
說到底,成蟜的母系是來自他國,曾經又在楚系的支援下被推著試圖與年幼的嬴政爭奪過儲君之位。
嬴政對於成蟜這個弟弟還是十分信任的,否則就不會給予這個弟弟許多權力。他也沒想到只是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