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宋、元、明、清的瓷器、木雕、絲織品、繪畫等都有非常豐富的收藏。
這麼豐富的藏品,看的大家連呼不枉此行,特別是鎮館之寶“馬踏飛燕”,讓大家看的真是歎為觀止。
“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1969年於出土於隴西。它是東漢藝術家的經典之作,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稀世之寶,在中國雕塑史上代表了東漢時期的最高藝術成就。
整個作品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膘肥身健,體形勻稱。鬃毛整齊,四蹄堅韌有力。它頭微微後仰而稍向左歪。尾巴向後揚起,張開大口。好像正在嘶鳴一般。
而且藝術家匠心獨運,讓馬的後蹄踏在一隻飛燕上。
銅奔馬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在右後蹄上,怎麼能保持平衡?這是一個難題。藝術家有意使馬的頭和頸往後收縮,讓重心儘量後移。同時使踏燕的後蹄儘量前伸,讓馬的支撐點和重心正好在一條垂直線上。
再加上向前後伸出的兩條腿和揚起的尾巴,不僅使馬在整體上保持了平衡,而且使馬的造型更加優美。
這樣一來,以燕襯馬,讓飛燕與奔馬的速度有目共睹。活靈活現的表現出了駿馬凌空飛騰、奔跑疾速的雄姿。
如此大膽而奇妙的構思,浪漫的手法,精湛的工藝,讓楚琛他們欣賞過後,忍不住拍案叫絕。
楚琛他們觀賞完“馬踏飛燕”沒一會,工作人員就通知他們,秦教授已經到了。
楚琛他們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來到一個房間,房間裡面擺放著許多文物。這些文物許多應該都是剛剛出土沒多久的。只見好幾位工作人員正在小心翼翼的清理著文物,他們的神情特別的專注,連楚琛他們進來,頭都沒有抬一下。
楚琛他們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來到秦教授身邊,只見他正在欣賞著一件青玉勒子。
勒子,又稱“蠟子”。有圓勒子和方勒子兩種,是掛於胸前或腰間的玉飾。可單獨掛,也可與其他玉飾組合掛。
楚琛看到。秦教授手中的那件青玉勒子,表面有土沁,通體雕多組變形夔龍紋;兩端對鑽一細長孔用以穿戴;儲存狀態完好。
觀飾紋的樣貌和雕刻手法,楚琛認為這應該是一件戰國初期青玉勒子,聯想到這次的任務,再看到這件青玉勒子的坑口特徵和皮殼特徵,他覺得這很可能和之前那隻白玉鼎是一個坑口出土的。
沒一會,秦教授放下了手中的青玉勒子,指了指他面前桌子上的一些青銅器還有玉器,說道:
“小楚,我這裡的這些東西,都是我們根據線索收繳上來的,這些我們認為應該就是和那件白玉鼎同時出土的,你不是看過那件白玉鼎嗎,那你能不能給我們鑑定一下啊!”
楚琛見秦教授讓他鑑定到也沒有反感,畢竟你一個毛頭小夥子,居然被稱為專家,特別還是古玩這個特別需要時間來積累經驗的行業的專家,別說是秦教授,就算是楚琛沒有異能那會,對此也同樣不太會相信。
“秦教授,我先說個事兒,我鑑定是沒問題,不過我也只能根據東西的年代還有坑口和皮殼的特徵,把它們分類,至於到底是不是同一個坑口出土的,那我還真不敢保證就一定是。”
楚琛這麼說,也是有原因的,就以古玉來說,不同坑口,不同玉器,不同時代,所呈現的同一種顏色,彼此之間的深淺,明暗,新老,都不盡相同。這就是古玉真品的獨特性,不可同一性。
即使同一個坑口出土的一對玉器,仔細辨別,也有明顯的差異。只有同一爐、同一鍋、同一槽出品的當代仿品,才會出現皮色大批相同的徵狀。
也正是因為玉器的這種特徵,雖然同一個坑口出土的玉器的特徵有些相像,但為了謹慎起見,楚琛還真不會說東西就一定是同一個坑口